中醫(yī)古籍
  • 雞掛骨草

    《中藥大辭典》:雞掛骨草拼音注音Jī Guà Gǔ Cǎo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刺蕊草全草。夏、秋采集,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荒地或山坡林下潮濕處。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直立草本,基部木質(zhì)化。莖方形,綠色或淡紅色,節(jié)膨大。葉對(duì)生;有柄;卵圓形,邊緣有鋸齒,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淺心形。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輪多數(shù),密集,花白色;萼齒5;花冠2唇形,4裂;雄蕊4,突出,花絲有毛;雌蕊1,花柱2裂。小堅(jiān)果,橢圓形,腹面有棱平滑,長(zhǎng)約1.5~2毫米,棕黃色。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肺結(jié)核咳血,吐血,急性胃腸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雞掛骨草拼音注音Jī Guà Gǔ Cǎo別名

    雞排骨草,野靛

    英文名Herb of Glabrous Pogostemon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刺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gostemon glaber Benth.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2700m的山坡、路旁、荒地、山谷或林中等陰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醅、南部及東南部。

    原形態(tài)

    草本植物,高0.5-2m。莖直立,四棱形,幼時(shí)被柔毛,后變無毛。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3-7cm,被疏柔毛;葉片卵圓形,長(zhǎng)6-13cm,寬3-9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重鋸齒,兩面被柔毛。輪傘花序多花,組成連續(xù)或稍間斷的假穗狀花序,頂生或腑生,長(zhǎng)3-20cm;小苞片卵圓形,長(zhǎng)約為1.5mm,略被毛;花萼卵狀筒形,長(zhǎng)約3mm,外面柔毛,萼齒5,三角形,等長(zhǎng),約為萼筒1/3長(zhǎng);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zhǎng)約5mm,上唇3裂,外面被短毛,下唇全緣,無毛;雄蕊4,外伸,伸出部分與花冠頭2深裂;花盤杯狀。小堅(jiān)果圓形,稍壓扁狀?;ㄆ?1-翌扯3月,果期12-翌年3、4月。

    藥理作用

    本品1%-2%節(jié)餾油滴鼻給藥,對(duì)小鼠感染流感病毒FM1有較明顯的保護(hù)作用,而0.5%時(shí)保護(hù)效果較差,0.2%以下時(shí)小鼠無保護(hù)作用,口服和皮下注射給藥無效。以本植物油為上制成的藥膏,對(duì)人群預(yù)防感冒也有較好的保護(hù)作用[1]。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止血;化濕和中。主肺結(jié)核;咳血;吐血;急性胃腸炎;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
  • 《中國(guó)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復(fù)方治瀉?。喊投蛊ぁ?.....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