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冬瓜根

    拼音注音Máo Dōnɡ Guā Gēn別名

    毛花楊桃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獼猴桃科植物毛花獼猴桃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tinidiaerianthaBenth.[A.davidiiFranch.]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100m的山地草叢及疏灌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毛花獼猴桃 落葉藤本,幼枝、葉柄、花序和萼片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黃色直展的絨毛或交織壓緊的綿毛;皮孔大小不等;髓白色,片狀。單葉互生;葉柄粗短,長1.5-3cm;時片厚紙質(zhì),卵形至闊卵形,長8-16cm,寬6-11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邊緣具硬尖小齒,上面幼時散生糙伏毛,后僅中脈和側(cè)脈上有少數(shù)糙毛,下面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黃色星狀絨毛。聚傘花序,具1-3花;花單性,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片2-3,淡綠色;花瓣5,淡紅色,頂端和邊緣橙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淺紅色;子房球形,密被白色絨毛,花柱絲狀,多數(shù)。漿果柱狀卵球形,長3.5-4.5m,直徑2.5-3m,密被乳白色不脫落的絨毛,宿存萼片反折,果梗長達(dá)15mm?;ㄆ?-6月,果熟期8-9月。

    化學(xué)成分

    根含胡蘿卜甙(dauasierol),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舀醇(β-sitcoterol),毛花獼猴桃酸(eriantic acid)A、B。

    性味

    淡;微辛;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清熱利濕。主熱毒癰腫;乳癰;肺熱失音;濕熱痢疾;淋濁;帶下;風(fēng)濕痹痛;胃癌;食管癌;乳癌;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Qiū別名鳥不宿、釘木樹、丁桐皮來源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樹皮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活血止痛......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貴州民間藥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凈曬干?;瘜W(xué)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別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楸皮(《陜西中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全年可采,剝?nèi)淦?,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長在山谷、溪旁、林緣或疏林中。分......
  •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落葉大喬木,高約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