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毛花楊桃根
藥材基源:為獼猴桃科植物毛花獼猴桃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tinidiaerianthaBenth.[A.davidiiFranch.]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100m的山地草叢及疏灌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毛花獼猴桃 落葉藤本,幼枝、葉柄、花序和萼片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黃色直展的絨毛或交織壓緊的綿毛;皮孔大小不等;髓白色,片狀。單葉互生;葉柄粗短,長1.5-3cm;時片厚紙質(zhì),卵形至闊卵形,長8-16cm,寬6-11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邊緣具硬尖小齒,上面幼時散生糙伏毛,后僅中脈和側(cè)脈上有少數(shù)糙毛,下面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黃色星狀絨毛。聚傘花序,具1-3花;花單性,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片2-3,淡綠色;花瓣5,淡紅色,頂端和邊緣橙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淺紅色;子房球形,密被白色絨毛,花柱絲狀,多數(shù)。漿果柱狀卵球形,長3.5-4.5m,直徑2.5-3m,密被乳白色不脫落的絨毛,宿存萼片反折,果梗長達(dá)15mm?;ㄆ?-6月,果熟期8-9月。
根含胡蘿卜甙(dauasierol),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舀醇(β-sitcoterol),毛花獼猴桃酸(eriantic acid)A、B。
淡;微辛;寒
解毒消腫;清熱利濕。主熱毒癰腫;乳癰;肺熱失音;濕熱痢疾;淋濁;帶下;風(fēng)濕痹痛;胃癌;食管癌;乳癌;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毛花楊桃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獼猴桃科植物毛花獼猴桃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tinidiaerianthaBenth.[A.davidiiFranch.]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100m的山地草叢及疏灌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毛花獼猴桃 落葉藤本,幼枝、葉柄、花序和萼片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黃色直展的絨毛或交織壓緊的綿毛;皮孔大小不等;髓白色,片狀。單葉互生;葉柄粗短,長1.5-3cm;時片厚紙質(zhì),卵形至闊卵形,長8-16cm,寬6-11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邊緣具硬尖小齒,上面幼時散生糙伏毛,后僅中脈和側(cè)脈上有少數(shù)糙毛,下面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黃色星狀絨毛。聚傘花序,具1-3花;花單性,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片2-3,淡綠色;花瓣5,淡紅色,頂端和邊緣橙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淺紅色;子房球形,密被白色絨毛,花柱絲狀,多數(shù)。漿果柱狀卵球形,長3.5-4.5m,直徑2.5-3m,密被乳白色不脫落的絨毛,宿存萼片反折,果梗長達(dá)15mm?;ㄆ?-6月,果熟期8-9月。
化學(xué)成分根含胡蘿卜甙(dauasierol),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舀醇(β-sitcoterol),毛花獼猴桃酸(eriantic acid)A、B。
性味淡;微辛;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清熱利濕。主熱毒癰腫;乳癰;肺熱失音;濕熱痢疾;淋濁;帶下;風(fēng)濕痹痛;胃癌;食管癌;乳癌;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