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鯽魚膽草

    拼音注音Jì Yú Dǎn Cǎo別名

    較剪草(《生草藥性備要》),山過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福建民間草藥》),鯽魚草、龍膽草、節(jié)節(jié)花、苦膽草(《廣東中藥》Ⅱ),苦節(jié)節(jié)花、細(xì)葉丑婆草(《農(nóng)村中草藥制劑技術(shù)》)。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耳草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曠地上。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近直立或平臥草本,高達(dá)0.3~1米。莖平滑或粗糙。葉對生,近革質(zhì),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1~2.5厘米,上面無毛,下面通常被柔毛;托葉膜質(zhì),合生成一短鞘,頂具長刺毛5~7條?;ò咨?,幾無柄,團(tuán)聚于葉腋內(nèi);萼4裂,長約2毫米,通常有毛;花冠長約3毫米.裂片4,禿凈;雄蕊4;雌蕊1,子房2室,花柱線狀。蒴果球形,長和寬約1.5毫米,不開裂,被粗毛?;ㄆ谠谙那镩g。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黃酮甙、氨基酸。

    性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平。"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蛇、蟲咬傷,喉痛,便血,牙疳。

    ①《生草藥性備要》:"行氣,敷瘡止痛,理蛇傷,生津液,止喉痛。"

    ②《福建民間草藥》:"清熱潤燥,涼血解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癩狗咬傷:鯽魚膽草、老虎利、大浮萍。蜜糖搗敷之。(《嶺南采藥錄》)

    ②治毒蛇咬傷:耳草一握,胡椒目一錢。加水搗爛,外敷,日換一次。

    ③治蜈蚣咬傷:耳草一兩,綠豆二兩。酌加水煎服。

    ④治大便下血:耳草一兩和白米一兩。搗爛,沖開水燉服。

    ⑤中痧嘔吐:耳草一兩。酌加開水燉服。

    ⑥治走馬牙疳:耳草一兩。水煎,另加米醋一盞漱口,每天漱三至五次。(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塊根入藥。4~5月或10~11月菜塊根,曬干。性味苦、甘、澀,微溫。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fēng),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藏:春季花盛開時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