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鮫魚

    拼音注音Jiāo Yú別名

    蠟魚、瑰雷魚(《南越志》),沙魚、鰒魚(《本草拾遺》),溜魚(《綱目》),鮫鯊(《醫(yī)林纂要》)。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皺唇鯊科動物白斑星鯊或其他鯊魚的。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黃海和東海。

    原形態(tài)

    體細(xì)長形,長約60厘米;前端略粗,向后漸細(xì),腹面平。頭寬。吻稍厚。前端鈍。服側(cè)位,長圓形。中等大,瞬裙平橫外露;服后有小形噴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3葉。口呈三角形,距吻端遠(yuǎn),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裙較狹而短。齒小,多行,排列成鋪石狀。鰓孔6個,最后兩個位于胸鰭上方。盾鱗細(xì)小。背鰭兩個,形狀相似;第1背鰭較大,始于腹鰭后緣上方,介于吻端至第2背鰭間;第2背鰭較小于第1背鰭,胸鰭始于第5鰓孔下方,后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于背鰭間隔前半部的下方,內(nèi)角較尖,后緣直。尾鰭的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端較寬。背面和上側(cè)面呈灰褐色。側(cè)線顯著,沿側(cè)線及側(cè)線上方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白點。下側(cè)面和腹面銀白色。

    棲于近海。以軟體動物、蝦、蟹及其他魚類為食。卵胎生。

    歸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大陰經(jīng)。"

    性味

    甘咸,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日華子本草》:"平,微毒。"

    ③《綱目》:"甘,平,無毒。"

    ④《醫(yī)林纂要》:"酸咸,平。"

    功能主治

    ①《食療本草》:"補五臟。"

    ②《醫(yī)林纂要》:"消腫去瘀。"

    備注

    鯊魚的種類很多,我國沿海較常見的尚有虎鯊科狹紋虎鯊(分布南海及東海南部)、角鯊科白斑角鯊(分布東海及黃海)及姥鯊科姥鯊(我國沿海均有)等。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別名鼠李皮。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達(dá)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mnus davurica Pall.采收和儲藏:夏末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
  • 《中藥大辭典》: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球果。春、夏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葉、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春秋采根及莖,開花前采葉,......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或帶宿萼的果實。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fēng)濕,平喘。“用法用量內(nèi)臟:煎湯,3~5錢。外用:敷貼。復(fù)方①治氣喘及風(fēng)濕痛:臭梧......
  •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別名芙蓉根(《綱目拾遺》)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雜及莖葉?;瘜W(xué)成分含賴桐二醇烯酮、賴桐酮、赪桐甾醇。性味①《浙江民間草藥》: “味苦,性寒。“②《四川中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