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韭根

    《中藥大辭典》:韭根拼音注音Jiǔ Gēn別名

    韭黃(《綱目》)。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鱗莖。

    化學成分

    韭菜的根含硫化物、甙類和苦味質(zhì)。

    性味

    辛,溫。

    ①《綱目》:"溫。"

    ②《醫(yī)林纂要》:"甘辛酸,熱。"

    注意

    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忌服。

    功能主治

    溫中,行氣,散瘀。治胸痹,食積腹脹,赤白帶下,吐血,衄血,癬瘡,跌打損傷。

    ①《別錄》:"主養(yǎng)發(fā)。"

    ②《本草拾遺》:"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

    ③《綱目》:"功用與韭葉相同。"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諸癬。"

    ⑤《醫(yī)林纂要》:"大補命火,去瘀血,續(xù)筋骨,逐陳寒,療損傷;加酒服之,回陽救急。"

    ⑥《分類草藥性》:"治風熱,消食積,明目清昏,補遺精,止鼻血,清虛火,搽疳瘡,熏喉蟻癢。"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吐血及衄血,又搗汁涂漆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少、小腹脹滿:韭根汁和豬脂煎,細細服之。(《千金方》)

    ②治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溫服。(《海上仙方》)

    ③治鼻衄:韭根、蔥根同搗,棗大,內(nèi)鼻中,少時更著。(《千金方》)

    ④治五般癬瘡:韭根炒存性,搗末,以豬脂油調(diào),敷之,三度差。(《經(jīng)驗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韭根拼音注音Jiǔ Gēn別名

    韭菜根

    英文名root and blub of Tuber Onion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

    韭,多年生草本,高20-45cm。具特殊強烈氣味。根莖橫臥,鱗莖狹圓錐形,簇生;鱗式外皮黃褐色,網(wǎng)狀纖維質(zhì)。葉基生,條形,扁平,長15-30cm,寬1.5-7mm??偘?裂,比花序短,宿存;傘形花序簇生狀或球狀,多花;花梗為花被的2-4倍長;具苞片;花白色或微帶紅色;花被片6,狹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5-7mm;花絲基部合生并與花被貼生,長為花被片的4/5,狹三角狀錐形;子房外壁具細的疣狀突起。蒴果具倒心形的果瓣?;?、果期7-9月。

    化學成分

    根含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 d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2-丙稀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propenyl(allyl)disulfide〕。此外,還含蒜氨酸(alliin)。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韭菜鱗莖中中主要含有蒜氨酸(alliin),蒜氨本身無抗菌作用,但在大蒜酶作用下可轉(zhuǎn)變成大蒜辣素而顯示強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范圍廣,對多種革蘭陽性、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對真菌,立克次體及阿米巴原蟲也有效。

    2.溶血作用 韭菜鱗莖中所含的皂甙有很強的溶血作用,因皂甙與血中膽固醇的親和力特別強,可形成分子絡(luò)合物作用于紅細胞表面尖脂質(zhì)而破壞紅細胞之故。

    3.祛痰作用 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而顯示祛痰作用。

    歸經(jīng)

    脾;胃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溫

    注意

    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忌服。

    功能主治

    溫中;行氣;散瘀;解毒。主里寒腹痛;食積腹脹;胸痹疼痛;赤白帶下;衄血;吐血;漆瘡;瘡癬;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 30-6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溫熨;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少、小腹脹滿:韭根汁和豬脂煎,細細服之。(《千金方》)②治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溫服。(《海上仙方》)③治鼻衄:韭根、蔥根同搗,棗大,內(nèi)鼻中,少時更著。(《千金方》)④治五般癬瘡:韭根炒存性,搗末,以豬脂油調(diào),敷之,三度差。(《經(jīng)驗方》)

    各家論述

    1.《別錄》:主養(yǎng)發(fā)。

    2.《本草拾遺》: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

    3.《綱目》:功用與韭葉相同。

    4.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諸癬。

    5.《醫(yī)林纂要》:大補命火,去瘀血,續(xù)筋骨,逐陳寒,療損傷;加酒服之,回陽救急。

    6.《分類草藥性》:治風熱,消食積,明目清昏,補遺精,止鼻血,清虛火,搽疳瘡,熏喉蟻癢。

    7.《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吐血及衄血,又搗汁涂漆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ài Má Cǎo別名鐵秤鉈、禾麻草來源蕁麻科艾麻草屬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塊根入藥。秋季采挖,去莖葉,洗凈泥土曬干。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調(diào)經(jīng)。用于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皮膚瘙癢......
  • 拼音注音ā Lì Ténɡ別名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生......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Duō Lánɡ Jú別名太白菊、太白小紫菀來源菊科阿爾太多榔菊Doronicum altaicum Pallas [Cremanthodium calotum Diel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Niǔ Huò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阿爾泰扭藿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phanthus krylovii Lipsky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Ruì Xiānɡ別名尖瓣瑞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root of Altai Daphne出處始載于《新疆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瑞香科阿爾泰瑞香的根及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a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