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見血飛

    《中藥大辭典》:見血飛拼音注音Jiàn Xuè Fēi別名

    散血飛、黃椒(《貴州草藥》),刺三加,紅三百棒(《陜西中草藥》)。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刺異葉花椒根皮。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曬干,或取根皮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叢林陰濕處,有時見于空曠地。分布陜西、湖北、貴州、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2~6米。枝粗糙,只稀疏皮刺。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3,稀3~5片,革質(zhì),寬卵形至長圓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短漸尖,有時微凹,基部狹楔形,邊緣有鋸齒或針刺。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厘米;花小形,單性,同株;花被7~8,有時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大小不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圓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心皮2,分離。蒴果紫紅色。種子球形,直徑4~5毫米,黑色,有光澤。

    性味

    辛,溫。

    ①《貴州草藥》:"辛,溫。"

    ②《陜西中草藥》:"澀辛,平。"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活血舒筋,鎮(zhèn)痛。治風寒咳嗽,風濕麻木,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大便秘結(jié)。

    ①《貴州草藥》:"驅(qū)風,散寒。"

    ②《陜西中草藥》:"舒筋活血,止血,消腫,鎮(zhèn)痛。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瘀血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沖服。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復方

    ①治風寒咳嗽:黃椒三至五錢。煨水服。

    ②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黃椒一兩,泡酒服;域加大風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

    ③治刀傷出血:黃椒適量,搗緘,外敷患處。(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④治大便秘結(jié):見血飛干根三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見血飛拼音注音Jiàn Xuè Fēi別名

    散血飛、刺三加、紅三百棒。

    英文名Root of Spinyleaf Pricklyash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陜西中草藥》:刺異葉花椒的葉,性味功能亦同根皮。多配伍外敷,用于接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刺異葉花椒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var.spinifolium Rehd.et Wils.[Z.trifolium Wight var.spinifolium (Rehd.et Wils.)Hu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400m的叢林陰濕處,有時可見于曠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刺異葉花椒 灌木或小喬木,高2-6m。枝粗糙,具稀疏皮刺。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柄比葉片短;小葉1-3,稀為5,寬卵形至長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漸尖或急尖,有時微凹,基部狹楔形,邊緣具鈍鋸齒和針刺,兩面無毛,密生細小腺點,革質(zhì)。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cm;花單性,小型,雌雄同株;花被片7-8,一輪。有時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圓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插生于花盤基部四周,心皮2,分離。蓇葖果球形,成熟時紫紅色,上有細小腺點。種子球形,直徑4-5mm,黑色,有光澤。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略彎曲,長短不一,直徑0.8-3cm。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具淺縱溝,色較深。質(zhì)堅硬,折斷時栓皮易碎,外側(cè)黃棕色,內(nèi)側(cè)橙黃色;橫斷面皮部深棕色,木部淡黃色。氣特異,味微苦,麻舌。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細胞近方形或長方形,多數(shù)徑向延長,排列整齊。皮層和韌皮部散有石細胞和纖維束,并有油細胞,數(shù)個成群散在;韌皮纖維和晶纖維單個或數(shù)個成束,與頹廢組織伴存;薄壁細胞內(nèi)含橙皮甙結(jié)晶。導管小而密,單個或2-5個相連,多數(shù)徑向排列。

    化學成分

    薄層色譜表明本品含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鑒別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冷浸過夜,回收甲醇至成2ml作供試品溶液。另取木蘭花堿,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1mg的對照溶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約10μl點于同一硅膠H0.3%CMC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開,展距1.2cm。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斑點,噴霧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橙紅色。

    歸經(jīng)

    肝;肺經(jīng)

    性味

    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散瘀定通;止血生肌。主風寒濕痹;風寒咳嗽;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撒。

    各家論述

    1.《貴州草藥》:驅(qū)風,散寒。

    2.《陜西中草藥》:舒筋活血,止血,消腫,鎮(zhèn)痛。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瘀血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穿破石拼音注音Chuān Pò Shí別名葨芝、金蟬退殼、黃龍退殼、牽牛入石、金腰帶、黃蛇根、山荔枝、千重皮來源??畦蠈僦参飿?gòu)棘Cudrania cochin chinensis (Lour.) Kudo et Masa......
  • 別名大托葉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來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廣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強筋壯骨。治風濕腰痛。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別名川腸草、屎瓜秧、甜瓜秧來源葫蘆科穿腸草Cucumis melo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功能主治祛火敗毒。主治痔瘡腫毒,漏瘡生管,臟毒滯熱,流水刺癢。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uān Qiào Huā別名獨竹草、納鬧紅英文名Hispid Amischotolype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穿鞘花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ischotolype hispida (Le......
  • 《中藥大辭典》:穿魚藤拼音注音Chuān Yú Ténɡ別名大穿魚草、水楊柳、疏脈山茱萸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小梾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半山坡、溪邊、林陰處。分布陜西、甘肅、湖北至西南、華南等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