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穿鞘花

    拼音注音Chuān Qiào Huā別名

    獨(dú)竹草、納鬧紅

    英文名Hispid Amischotolype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穿鞘花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ischotolype hispida (Less.et Rich) Hong [Forrestia hispide Less.et A.Rich.;F.chinensis N.E.Brow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山坡林陰處或溝谷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穿鞘花 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粗壯,基部匍匐,節(jié)上生根。葉互生;葉鞘長達(dá)4cm,密被褐黃色細(xì)長硬毛,口部有同類毛;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稀寬卵形,長15-27cm,寬3-6(-8)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帶翅的柄,兩面及近邊緣處和葉下面主脈的下半部密被褐黃色細(xì)長硬毛。頭狀花序自葉鞘的近基部處穿鞘而出,無總花梗,通常有數(shù)十朵花,直徑2-3cm;苞片長卵形,長約6mm,先端急尖,疏生睫毛;萼片3,分離,狹長圓形或長圓形,長8-12mm,先端風(fēng)帽狀,被毛;花白色,膜質(zhì),倒披針狀長圓形,長約5mm,先端鈍;雄蕊6,全育;花絲先端具含珠狀長毛;子房長圓形,上部具數(shù)叢硬粗毛,花柱線形,約與子房等長。蒴果倒卵狀三棱形,長約7mm,上部被硬粗毛,先端具細(xì)小尖頭。每室有2顆種子,灰白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解毒。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30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治風(fēng)濕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jié)(《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tuán)(《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
  • 《中國藥典》: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
  •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見“蓖麻子”)、根及葉入藥。夏秋采根及葉,分別曬干或鮮用。性味葉: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葉:消腫拔毒,止癢。治瘡瘍腫毒......
  • 《中藥大辭典》:蓖麻葉拼音注音Bì M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葉。性狀干燥葉片大多破碎皺縮,完整者呈掌狀深裂,徑20~40厘米,裂片卵狀披針形至矩圓形,邊有不規(guī)則鋸齒,上面綠褐色或紅褐色,下面淡綠色,主脈掌狀,側(cè)脈羽狀,......
  • 《中國藥典》:蓖麻子拼音注音Bì Má Zi英文名SEMEN RICINI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實(shí),曬干,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