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莙荙菜

    《中藥大辭典》:莙荙菜拼音注音Jūn Dá Cài別名

    菾菜(《別錄》),甜菜(《日華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石菜(《本草求原》),杓菜、豬牳菜(《廣州植物志》),光菜(《中國蔬菜栽培學(xué)》)。

    出處

    《嘉佑本草》

    來源

    為黎種植物莙荙菜莖、葉。

    生境分布

    我國南方、西南地區(qū)常見栽培,四川以莖葉紅色的菾菜入藥,名紅牛皮菜。

    原形態(tài)

    一年或二年生草木,光滑無毛,莖高30~100厘米,至開花時始抽出。葉互生,有長柄;根生葉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可達30~40厘米,先端鈍,基部楔尖或心形,邊緣波浪形,莖生葉菱形、卵形、倒卵形或矩圓形,較小,最頂端的變?yōu)榫€形的苞片;葉片肉質(zhì)光沿,淡綠或濃綠色,亦有紫紅色者?;ㄐ?,兩性;綠色,無柄,單生或2~3朵聚生,為一長而柔弱、開展的圓錐花序;苞片挾,短尖;花被5裂,裂片矩圓形,先端鈍,結(jié)果時基部變厚;雄蕊5。位于子房的周圍;子房半下位,花柱2~3。果通常聚生,由2或多花的纂部合生而成,且形成一極不規(guī)則的干燥體(常誤稱為種子):每一種子即含于花盤及花被所形成的硬殼內(nèi)。種子橫生,圓形或腎形?;ㄆ?~6月。果期7月。

    歸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陽明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性味

    甘,涼。

    ①《別錄》:"甘苦,大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③《嘉佑本草》:"平,微毒。"

    ④《救荒本草》:"味咸,性平寒,微毒。"

    注意

    脾虛泄瀉者忌服。

    ①《嘉佑本草》:"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食必破腹。"

    ②《滇南本草》:"吃之動痰,有損無益。腹中有積不宜食,無積不宜多食。"

    ③《本草求真》:"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與滑腸人服之,則有泄瀉之虞。"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行瘀止血。治麻疹透發(fā)不快,熱毒下痢,閉經(jīng)淋濁,癰腫傷折。

    ①《別錄》:"療時行壯熱,解風(fēng)熱毒。"

    ②《唐本草》:"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搗敷灸瘡,止痛。"

    ③《本草拾遺》:"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人有傷折,敷之。"

    ④《日華子本草》:"炙作熱水飲,開胃,通心膈。"

    ⑤《嘉佑本草》:"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fēng),利五臟。"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火祛風(fēng),殺蟲解毒,滌垢濁,稀痘瘡,止帶調(diào)經(jīng),通淋治痢,婦人小兒尤宜食之。"

    ⑦《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行血。治肛門腫痛。"

    ⑧《四川中藥志》:"治麻疹初起,見點未透和顏色不紅,并治婦女經(jīng)閉停瘀,血腫和肛門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成人及小孩出麻疹應(yīng)期不透:紅牛皮菜、芫荽子、櫻桃核各3錢,煎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吐血:紅牛皮菜、白芨,燉豬條口肉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莙荙菜拼音注音Jūn Dá Cài別名

    (艸忝)菜、甜菜

    出處

    出自《嘉佑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厚皮菜及(艸忝)菜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eta vularis L.Var. cicla L.2. Beta vulgaris L.Var.Cruenta Alef.

    采收和儲藏:根據(jù)不同的播種期,夏、秋季均可采收,收后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1.我國南北方及西北地區(qū)多有栽培,以南方栽培為主。葉供蔬菜用。

    2.我國普遍栽培,以東北、內(nèi)蒙古栽培較多。

    3.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北方栽培面積最大。

    原形態(tài)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無毛,高30-100cm。根不肥大,有分枝。莖至開花時抽出。葉互生;有長柄;基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可達30-40cm,先端鈍,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波浪形;莖生葉菱形、卵形,較小,最頂端的變?yōu)榫€形苞片;葉片肉質(zhì)光滑,綠色?;ㄐ?,兩性,無柄,單生或2-3朵聚生,為一長而柔軟、展開的圓錐花序;花被片5,塞部與子房結(jié)合,果時包覆果實,變硬革質(zhì);雄蕊5,生于肥厚的花盤上。種子橫生,圓形或腎形,種皮紅褐色,光亮?;ㄆ?-6月,果期7月。

    2.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肉質(zhì),肥厚,圓錐形或紡錘形,外皮紫紅色或黃白色。莖直立,有溝紋,光亮?;~有長柄,葉片長圓形,長20-30cm,寬12-18cm,全緣而呈波狀,葉面皺縮不平,略有光澤;下面有粗壯凸出的葉脈,先端鈍,基部楔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莖生葉較小,卵形或披外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ㄐ驁A錐狀;花小,黃綠色,通常2個或數(shù)個聚生;花被5裂,裂片背部有棱,基部與子房結(jié)合,果期變硬,包覆果實;雄蕊5,生于肥厚的花盤上;子房藏于花盤內(nèi),柱頭3枚。胞果聚生,球狀,褐色。種子扁平,雙凸鏡狀,種皮革質(zhì),紅褐色,光亮?;ㄆ?-6月,果期7月。

    3.形態(tài)與(艸忝)菜基本相似,但根為紡錘形,肥厚,外皮白色,富含糖分。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莙荙菜原產(chǎn)歐洲南部,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喜溫涼濕潤的氣候條件,適應(yīng)性較強,既耐寒,又耐熱。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更好,能耐肥、耐堿。

    栽培技術(shù) 分春、秋兩季栽培,以秋季栽培為主。春播從3~5月可陸續(xù)播種,多行直播,采收嫩株的多為撒播;剝?nèi)~采收多次的宜條播,行距25~30cm,問苗后株距20~25cm。也可先育苗然后栽培。一般采用種子繁殖,播種前應(yīng)搓散果實的皮,便于均勻出苗。另外,播前浸種24h,宜在22~28℃溫度下播種,播后覆土,還需覆草保濕,才能保證發(fā)芽率高。育苗每1hm2下種的45~62.5kg。早播者播后30d左右定植株行距。

    田間管理 春播后40~60d即可采收鮮葉,采后施上較濃厚的糞肥,促使植株不斷生長,如多次剝?nèi)~采收,一般采到中后期,應(yīng)于中耕培土,促進發(fā)生新根,避免倒伏,保證豐產(chǎn)。秋后越冬栽培的手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種育苗,苗令40d左右,霜降前后定植株行距各15~20cm。及次年返青后,4月即可采收。

    歸經(jīng)

    肺;腎;大腸經(jīng)

    性味

    甘;苦;性寒

    注意

    脾虛泄瀉者忌服。

    1.《嘉佑本草》: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食必破腹。

    2.《滇南本草》:吃之動痰,有損無益。腹中有積不宜食,無積不宜多食。

    3.《本草求真》: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與滑腸人服之,則有泄瀉之虞。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行瘀止血。主時行熱?。恢摊?;麻疹透發(fā)不暢;吐血;熱毒下?。婚]經(jīng);淋濁;癰腫;跌打損傷;蛇蟲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60~12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①治成人及小孩出麻疹應(yīng)期不透:紅牛皮菜、芫荽子、櫻桃核各3錢,煎水服。②治吐血:紅牛皮萊、白芨,燉豬條口肉服。(選方均出《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別錄》:療時行壯熱,解風(fēng)熱毒。

    2.《唐本草》: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搗敷灸瘡,止痛。

    3.《本草拾遺》: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人有傷折,敷之。

    4.《曰華子本草》:炙作熟水飲,開胃,通心膈。

    5.《嘉佑本草》: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fēng),利五臟。

    6.《隨息居飲食譜》:清火祛風(fēng),殺蟲解毒,滌垢濁,稀痘瘡,止帶調(diào)經(jīng),通淋治痢,婦人小兒尤宜食之。

    7.《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行血。治肛門腫痛。

    8.《四川中藥志》:治麻疹初起,見點未透和顏色不紅,并治婦女經(jīng)閉停瘀,血腫和肛門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蘿藦科潮風(fēng)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別名青膠木、樹仲、油槁樹、膠樟、青野槁、潺槁木來源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潺槁樹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葉入藥。夏秋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皮多鮮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別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蒼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處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載于《滇南本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引《廣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飲,大能清暑益氣,或以為即革澄茄?!耙蛏诫u椒果......
  • 《中藥大辭典》: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車渠(《海藥本草》)出處《海藥本草》來源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物的貝殼。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南海諸島。原形態(tài)貝殼巨大,重而堅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和長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