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拘那花

    《中藥大辭典》:拘那花拼音注音Jū Nà Huā別名

    九芎(《臺灣府志》),苞飯花(《植物名實圖考》),九荊(《植物名匯》)。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千屈菜科植物拘那花。

    生境分布

    分布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8米;樹皮白色。葉對生或近對生,上部的互生,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4厘米,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被微柔毛;花白色,直徑約1厘米;花萼半球形,外面具10~12條稍微凸起的縱肋,無毛,頂端5~6淺裂;花瓣5~6,近圓形,呈皺縮狀,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缺刻,基部具長爪;雄蕊多數(shù),生于萼筒基部,通常外輪5枚較長;子房上位。蒴果近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4~5瓣裂,直徑約7毫米?;ㄆ?~7月。

    化學(xué)成分

    木材含水分10.29%、灰分1.11%、總氮0.149%、木質(zhì)素29.91%、纖維素51.01%、戊聚糖16.80%。

    葉含鞣質(zhì)約15%(干重)和并沒食子酸。

    性味

    《植物名實圖考》:"花,味淡微苦。"

    功能主治

    ①《植物名實圖考》:"敗毒,散瘀。"

    ②《中國藥用植物綱要》:"根煎服治麻刺利亞(瘧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拘那花拼音注音Jū Nà Huā別名

    九芎、苞飯花、馬鈴花、蚊仔花

    英文名Flower of Southern Crapemyrtle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拘那花,江西、湖南山岡多有之,花、葉、莖俱同紫薇,唯色淡紅。叢生小科,高不過二、三尺,山中小兒取其花苞食之,味淡微苦,有清香,故名苞飯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千屈菜科植物拘那花的花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根中,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藥于夏季開花時,分期分批摘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緣、溪邊濕潤肥沃土壤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可達(dá)14m。樹皮薄,灰白色或茶褐色,無毛或稍生短硬毛。小枝近圓柱形或有明顯的4線條。葉有短柄;葉片膜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稀卵形,長2-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通常無毛或有時散生小柔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生短柔毛,脈腋間有絲毛;中脈下面凹起,側(cè)脈3-10對,先端連結(jié)。圓錐花序頂生,長5-15cm,具灰褐色柔毛,花小,密生,白色或玫瑰花;花萼有棱10-12朵,萼裂片直立,三角形,內(nèi)面無毛;花瓣6,長2-6mm,皺縮,有爪;雄蕊15-30,約5-6枚較長,著生于萼片或花瓣上,花絲細(xì)長;子房無毛,5-6室。蒴果橢圓形,長6-8mm,3-6瓣裂。種子有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旱,不耐寒。氣溫在30℃左右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繁殖為主。春季于植株萌芽前,選二年生健壯枝條,截成20cm左右長、上端平下端斜的小段,按行株距30cm×cm斜插于苗床中。插后保持土壤濕潤,1年后可定植,按行株距300cm×300cm開坑,每坑栽1株。

    化學(xué)成分

    葉中含紫薇縮醛(lageracetal)和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1]。

    性味

    味淡;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散瘀;栽瘧。主癰瘡腫毒;蛇咬傷;瘧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敗毒,散瘀。

    2.《中國藥用植物綱要》:根煎服治麻刺利亞(瘧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iǎn Zhú Cè別名小扁草、扇子草、滾龍細(xì)辛、草靈芝、小石菖蒲、蒼草、復(fù)生草、扁竹蘭、消疝草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叉柱巖菖蒲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fieldia divergens Bur.et Fra-nch.......
  • 拼音注音Biǎn Pú Shàn別名歧花鳶尾、扇扇草、白射干、白花射干、野鳶尾來源鳶尾科扁蒲扇Iris dichotoma Pall.,以全草及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東、華北、西北。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治咽喉......
  • 別名萹蓄、萹竹、道生草、地蓼、粉節(jié)草、百節(jié)、野鐵掃把。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藥用部位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L.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莖匍匐或斜上,基......
  •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蕾拼音注音Biǎn Lěi別名沼生扁蕾來源龍膽科扁蕾屬植物濕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 (Munro) Ma [Gentianella paludosa (Munro) H. Smith],以全草......
  • 《中藥大辭典》:扁藤拼音注音Biǎn Ténɡ別名腰帶藤、羊帶風(fēng)(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扁骨風(fēng)(《廣西中草藥》)。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葡萄科植物扁擔(dān)藤的藤莖及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密林下,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