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腰帶藤、羊帶風(fēng)(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扁骨風(fēng)(《廣西中草藥》)。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為葡萄科植物扁擔(dān)藤的藤莖及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于高山密林下,纏繞它樹上。分布我國南部各地。
木質(zhì)大藤本,堅(jiān)硬。莖扁平,扁擔(dān)狀,有節(jié),寬可達(dá)5~10厘米;卷須長而纏繞狀,與葉對生。葉互生,具長柄,為掌狀5小葉;小葉卵狀長橢圓形,長9~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突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淺波狀,兩面綠色無毛。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花淡綠色;花瓣寬卵狀三角形,早落;雄蕊比子房短;子房寬圓錐形,柱頭4裂,輻射狀。漿果肉質(zhì),卵圓形如雀卵大,熟時黃色。花期春季。
①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辛微澀,溫。"
②《廣西中草藥》:"酸澀,平。"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燥濕。治風(fēng)濕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肌肉風(fēng)濕痛。"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浸酒。
腰帶藤、羊帶風(fēng)、扁骨風(fēng)、鐵帶藤、大蘆藤、過江扁龍、腳白藤、大血藤、巖五加。
出自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扁擔(dān)藤的根或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trastigma planicaule (Hook.f.)Gagnep.[Vitis planicaule Hook.f.]
采收和儲藏:藤莖及根于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400m的中山地區(qū)森林中,常攀附于喬木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扁擔(dān)藤 攀援木質(zhì)大藤本,長約10m多。全株無毛。莖深褐色,闊而扁,基部寬達(dá)40cm,分枝圓柱形,常有腫大的節(jié),有條紋;卷須粗壯,不分枝。掌狀復(fù)葉互生;總?cè)~柄粗壯,長5-14cm,基部常扁而寬;小葉5,革質(zhì),小葉柄長1-3cm,中間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8-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楔形,邊緣有淺鈍齒;側(cè)生小葉較狹窄或稍短。復(fù)傘形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4-6cm,近基部具苞片;花萼杯狀,先端截平,有乳凸?fàn)钚↑c(diǎn);花瓣4,綠白色,卵狀三角形,先端兜狀,長2.5-3mm;花盤在雄花中明顯,淺4裂,在雌花中不明顯,雄蕊較子房短;子房寬圓錐形,無毛,柱頭4淺裂。漿果較大,近球形,肉質(zhì),直徑約2cm,具2顆種子。種子倒卵狀橢圓形,兩面均有平行的小槽2條,并具橫皺紋。花期4-6月,果期6-10月。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在雨量充沛,云霧多,土壤和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植株生長健壯。如烈日直射,植株生長緩慢,生長發(fā)育受影響。宜在含腐殖質(zhì)多而肥沃的砂質(zhì)壤上中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搓去果皮,陰干。宜隨采隨播,選具有一定蔭蔽的濕潤環(huán)境育苗。撒播于苗床上,用細(xì)上蓋過種子為度,蓋草,澆水保濕。當(dāng)幼苗高達(dá)30cm時,按行株距200cm×200cm開穴,每穴種1株。扦插繁殖:于春暖時進(jìn)行,選擇二年生枝條,截成長15-20cm,斜插土中。
田間管理 扁藤幼苗生長緩慢,每月需追腐熟人糞尿1次,每年中耕除草3-4次,早春和秋后各追堆肥或廄肥1次。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和蔭蔽。
病蟲害防治 猝倒病,幼苗具1-2片真葉時易發(fā)生,雨季注意疏溝排水,拔除病株,于病穴處撒放生石灰消毒,并在苗床表面撒一層干草木灰。
心;肝經(jīng)
辛;酸;平
祛風(fēng)化濕;舒筋活絡(luò)。主風(fēng)濕痹痛;腰肌勞損;中風(fēng)偏癱;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腰帶藤、羊帶風(fēng)(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扁骨風(fēng)(《廣西中草藥》)。
出處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扁擔(dān)藤的藤莖及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密林下,纏繞它樹上。分布我國南部各地。
原形態(tài)木質(zhì)大藤本,堅(jiān)硬。莖扁平,扁擔(dān)狀,有節(jié),寬可達(dá)5~10厘米;卷須長而纏繞狀,與葉對生。葉互生,具長柄,為掌狀5小葉;小葉卵狀長橢圓形,長9~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突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淺波狀,兩面綠色無毛。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花淡綠色;花瓣寬卵狀三角形,早落;雄蕊比子房短;子房寬圓錐形,柱頭4裂,輻射狀。漿果肉質(zhì),卵圓形如雀卵大,熟時黃色。花期春季。
性味①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辛微澀,溫。"
②《廣西中草藥》:"酸澀,平。"
功能主治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燥濕。治風(fēng)濕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肌肉風(fēng)濕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浸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扁藤拼音注音Biǎn Ténɡ別名腰帶藤、羊帶風(fēng)、扁骨風(fēng)、鐵帶藤、大蘆藤、過江扁龍、腳白藤、大血藤、巖五加。
英文名Stem and root of Flatstem Rockvine出處出自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扁擔(dān)藤的根或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trastigma planicaule (Hook.f.)Gagnep.[Vitis planicaule Hook.f.]
采收和儲藏:藤莖及根于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400m的中山地區(qū)森林中,常攀附于喬木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扁擔(dān)藤 攀援木質(zhì)大藤本,長約10m多。全株無毛。莖深褐色,闊而扁,基部寬達(dá)40cm,分枝圓柱形,常有腫大的節(jié),有條紋;卷須粗壯,不分枝。掌狀復(fù)葉互生;總?cè)~柄粗壯,長5-14cm,基部常扁而寬;小葉5,革質(zhì),小葉柄長1-3cm,中間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8-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楔形,邊緣有淺鈍齒;側(cè)生小葉較狹窄或稍短。復(fù)傘形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4-6cm,近基部具苞片;花萼杯狀,先端截平,有乳凸?fàn)钚↑c(diǎn);花瓣4,綠白色,卵狀三角形,先端兜狀,長2.5-3mm;花盤在雄花中明顯,淺4裂,在雌花中不明顯,雄蕊較子房短;子房寬圓錐形,無毛,柱頭4淺裂。漿果較大,近球形,肉質(zhì),直徑約2cm,具2顆種子。種子倒卵狀橢圓形,兩面均有平行的小槽2條,并具橫皺紋。花期4-6月,果期6-10月。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在雨量充沛,云霧多,土壤和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植株生長健壯。如烈日直射,植株生長緩慢,生長發(fā)育受影響。宜在含腐殖質(zhì)多而肥沃的砂質(zhì)壤上中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搓去果皮,陰干。宜隨采隨播,選具有一定蔭蔽的濕潤環(huán)境育苗。撒播于苗床上,用細(xì)上蓋過種子為度,蓋草,澆水保濕。當(dāng)幼苗高達(dá)30cm時,按行株距200cm×200cm開穴,每穴種1株。扦插繁殖:于春暖時進(jìn)行,選擇二年生枝條,截成長15-20cm,斜插土中。
田間管理 扁藤幼苗生長緩慢,每月需追腐熟人糞尿1次,每年中耕除草3-4次,早春和秋后各追堆肥或廄肥1次。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和蔭蔽。
病蟲害防治 猝倒病,幼苗具1-2片真葉時易發(fā)生,雨季注意疏溝排水,拔除病株,于病穴處撒放生石灰消毒,并在苗床表面撒一層干草木灰。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性味辛;酸;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濕;舒筋活絡(luò)。主風(fēng)濕痹痛;腰肌勞損;中風(fēng)偏癱;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