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裙竹蓀

    拼音注音Huánɡ Qún Zhú Sūn別名

    雜色竹蓀、網(wǎng)紗菇

    來源

    藥材基源:為鬼筆科真菌黃裙竹蓀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tyophora muclticolor Berk.et B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竹林下或闊葉混交林下。夏、秋季單生或群生。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子實體高6-16.5m。菌蓋鐘形,高2.2-2.8cm,寬1.9-2.2cm。有顯著的網(wǎng)絡狀凹穴,橘黃色,內(nèi)有暗青褐色,粘性孢體,頂端平,中部具穿孔。菌裙檸檬黃色至橘黃色,長6.5-7.5cm,直徑2-5cm,網(wǎng)眼多角形。菌柄近白色或淡橙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帶淡紫色,(2.5-4)cm×(2-3.5)cm。孢子橢圓形,(3.5-4.5)μm×(1.5-2)μm。壁光滑,透明。

    性狀

    性狀鑒別 子實體長條形,長6-16.5cm,表面黃白色至橘黃色。菌蓋鐘形,長2.2-2.8cm,寬1.9-2.2cm,橘黃色,有顯著的網(wǎng)格狀凹穴,頂端平,中央具穿孔。菌裙長6.5-7.5cm,直徑2-5cm,橘黃色,網(wǎng)眼多角形。菌柄黃白色,或淡橘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淡紫色。質柔韌。氣香,味淡;有毒。

    注意

    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

    燥濕殺蟲。主足癬濕爛;瘙癢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浸酒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別名刺玫果、紅根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以花、果和根入藥。夏季采花,陰干;果期采果,春秋采根。性味花:甘、微苦,溫。果:酸,溫。根:苦、澀,平。功能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調(diào)經(jīng)。......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刺莓果、刺木果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出處出自《黑龍江中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光葉山刺玫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