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火殃簕

    拼音注音Huǒ Yānɡ Lè別名

    霸王鞭、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羊不挨、火旺、火巷、火焰、羊椏、揚丫、洋丫簕

    來源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金剛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以莖、葉(去凈汁液);液汁(莖、葉切開流出白色液體)入藥。全年可采,多為鮮用。

    性味

    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莖、葉:消腫,拔毒,止瀉。用于急性胃腸炎,瘧疾,跌打腫痛。

    液汁:瀉下,逐水,止癢。用于肝硬化腹水,皮癬。

    用法用量

    急性胃腸炎:鮮莖1~2兩,去皮刺切碎或鮮葉7片去頭尾,流凈液汁,加大米5錢炒至焦黃色,水二碗煎服;

    瘧疾:莖心切成黃豆大,以龍眼肉或膠囊包裹,于發(fā)作前5小時吞服;

    跌打腫痛:鮮莖1兩切碎炒黑,水酒各半煎服。

    肝硬化腹水:用液汁和面粉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2丸,以瀉為度,孕婦忌服。

    皮癬:用液汁搽患處。

    備注

    (1)本品有毒!必須同大米炒焦方可內(nèi)服;若皮膚與液汁接觸,可引起發(fā)炎,起水泡;若液汁入眼,可致失明。誤食小量引起劇烈下瀉。誤食大量則刺激口腔粘膜,嘔吐、頭暈、昏迷,肌肉顫動等。解救方法:皮膚接觸液汁應立即用清水洗滌或給予止痛劑。誤食者應注意口腔的保護和清潔,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保溫、注射興奮劑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貴州民間藥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凈曬干?;瘜W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別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楸皮(《陜西中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全年可采,剝?nèi)淦?,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長在山谷、溪旁、林緣或疏林中。分......
  •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落葉大喬木,高約10m......
  •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詩經(jīng)》),荎(《爾雅,),柘榆、梗榆(《廣雅》),釘枝榆(《中國樹木分類學》),刺梅(《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樹皮或嫩葉。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