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合歡花

    《中國藥典》:合歡花拼音注音Hé Huān Huā英文名FLOS ALBIZIAE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的干燥花序。夏季花開放時擇晴天采收,及時曬干。

    性狀

    本品為頭狀花序,皺縮成團。花細長而彎曲,長0.7~1cm,淡黃棕色至淡黃褐色,具短梗?;ㄝ嗤矤睿榷擞?小齒;花冠筒長約為萼筒的2倍,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長,黃棕色至黃褐色,下部合生,上部分離,伸出花冠筒外。氣微香,味淡。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鑒別

    (1) 本品粉末灰黃色。非腺毛單細胞,微彎曲,長81~447μm,直徑8~16μm,壁較厚,表面有疣狀突起,有的可見1~2菲薄橫隔。草酸鈣方晶多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呈雙錐形、類方形、長方形或菱形,直徑3~31μm,含晶細胞成群或數(shù)個縱行排列。復(fù)合花粉粒呈扁球形,為16合體,直徑81~146μm,中央8 個分體排列成上下交迭的十字形,其余8 個圍在四周;單個分體呈類方形或長球形,外壁幾光滑。花絲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平直,具縱向彎曲的細條狀角質(zhì)紋理。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放置1 小時,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合歡花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熱風(fēng)吹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歸經(jīng)

    歸心、肝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解郁安神。用于心神不安,憂郁失眠。

    用法用量

    4.5~9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合歡花拼音注音Hé Huān Huā別名

    夜合花(《本草衍義》),烏絨(《雷公炮制藥性解》)。

    出處

    《本草衍義》

    來源

    為豆科植物合歡花蕾。6月花初開時采的花,商品稱合歡花,花未開時采的花蕾,商品稱合歡米,除去枝葉,曬干。

    生境分布

    藥材產(chǎn)浙江、安徽、江蘇、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合歡皮"條

    性狀

    ①合歡花:干燥花序呈團塊狀,有如棉絮。小花長約0.8~1厘米,彎曲,淡黃褐色或綠黃色;花冠筒狀,先端5裂,外面有長柔毛;花萼細筒狀,綠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長,伸出花冠外,交織紊亂,易斷。微香。

    ②合歡米:干燥花蕾,青綠色,不分瓣。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心、脾等經(jīng)。"

    性味

    甘,平。

    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無毒。"

    ②江西《中草藥學(xué)》:"甘,平。"

    功能主治

    舒郁,理氣,安神,活絡(luò)。治郁結(jié)胸悶,失眠,健忘,風(fēng)火眼疾,視物不清,咽痛,癰腫,跌打損傷疼痛。

    ①《本草便讀》:"能養(yǎng)血。"

    ②《分類草藥性》:"能清心明目。"

    ③《四川中藥志》:"能合心志,開胃理氣,消風(fēng)明目,解郁。治心虛失眠。"

    ④江西《中草藥學(xué)》:"解郁安神,和絡(luò)止痛。治肝郁胸悶,憂而不樂,健忘失眠。有時還用于跌打損傷,癰腫疼痛。"

    ⑤《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fù)方

    ①治心腎不交失眠:合歡花、官桂、黃連、夜交藤。煎服。

    ②治風(fēng)火眼疾:合歡花配雞肝、羊肝或豬肝,蒸服。

    ③治眼霧不明:合歡花、一朵云,泡酒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④治打搕損疼痛:夜合花末,酒調(diào)服二錢匕。(《子母秘錄》)

    ⑤治腰腳疼痛久不差:夜合花四兩,牛膝一兩(去苗),紅藍花一兩,石鹽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麩炒微黃),桂心一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圣惠方》夜合花丸)

    備注

    四川地區(qū)尚用同屬植物山合歡的花和花蕾。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合歡花拼音注音Hé Huān Huā別名

    夜合花、烏絨

    英文名Flower of Silktree Albizzia出處

    出自《本草衍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合歡的花或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采收和儲藏:夏季花初開時采收,除去枝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各地。

    原形態(tài)

    合歡,落葉喬木,高可達16m。樹干灰黑色;嫩枝、花序和葉軸被絨毛或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較小葉小,早落;二回羽狀復(fù)葉,互生;總?cè)~柄長3-5cm,總花柄近基部及最頂1對羽片著生處各有一枚腺體;羽片4-12對,栽培的有時達20對;小葉10-30對,線形至長圓形,長6-12mm,寬1-4mm,向上偏斜,先端有小尖頭,有緣毛,有時在下面或僅中脈上有短柔毛;中脈緊靠上邊緣。頭狀花序在枝頂排成圓錐大辯論花序;花粉紅色;花萼管狀,長3mm;花冠長8mm,裂片三角形,長1.5mm,花萼、花冠外均被短柔毛;雄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花絲細長;子房上位,花柱幾與花絲等長,柱頭圓柱形。莢果帶狀,長9-15cm,寬1.5-2.5cm,嫩莢有柔毛,老莢無毛?;ㄆ?-7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合歡花 頭狀花序皺縮成團?;氶L而彎曲,長0.7-1cm,淡黃棕色或淡黃褐色,具短梗?;ㄝ嗤矤?,先端5小齒,疏生短柔毛;花冠筒長約為萼筒的2倍,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疏生短柔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長,黃棕色或黃褐色,下部合生,上部分離,伸出冠筒外。體輕易碎。氣微香,味淡。

    (2)合歡米 花蕾米粒狀,青綠色或黃綠色,有毛。下部1/3被萼筒包裹。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灰黃色。①非腺毛單細胞,微彎曲,長81-447μm,直徑8-16μm,壁較厚,表面有疣狀突起,有的可見菲薄橫隔。②草酸鈣方晶雙錐形、類方形、長方形或菱形,直徑3-13μm,含晶細胞成群或數(shù)個縱行排列。③復(fù)合花粉粒扁球形,為16合體,直徑81-146μm,中央8個分體排列成上下交疊的十字形,其余8個圍在四周;單個分體類方形或長球形,外壁幾光滑。④花絲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平直,具縱向彎曲的細條狀角質(zhì)紋理。

    化學(xué)成分

    花中鑒定了25種芳香成分,主要芳香成分為反-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oxide),芳樟醇(linalool),異戊醇(isopentanol),a-羅勒烯(a-ocimene)和2,2,4-三甲基惡丁烷(2,2,4-trimethylixetane)等。此外,還含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藥理作用

    抑制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合歡花煎劑灌服,能明顯減少小鼠的自發(fā)活動及被動活動,明顯協(xié)同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延長戊巴比妥鈉、苯巴比妥鈉所致小鼠麻醉時間,促使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異戊巴比妥鈉引起小鼠麻醉,一次給藥或連續(xù)給藥3d均有顯著效果。合歡花煎劑給家兔灌服未見腦電有明顯改變,也無抗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作用。

    歸經(jīng)

    心;脾經(jīng)

    性味

    甘苦;平;無毒

    注意

    陰虛津傷者慎用。

    功能主治

    解郁安神,理氣開胃,消風(fēng)明目,活血止痛。主憂郁失眠,胸悶納呆,風(fēng)火眼疾,視物不清,腰痛,跌打傷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復(fù)方

    1.夜合花丸(圣惠方),主治腰腳疼痛久不差。2.經(jīng)驗方:合歡花、官桂、黃連、夜交藤。用于心腎不交失眠。3.驗方(子母秘錄),夜合花,為末,酒調(diào)服,主治跌打損傷疼痛。

    各家論述

    1.《本草便讀》:能養(yǎng)血。

    2.《分類草藥性》:能清心明目。

    3.《四川中藥志》:能合心志,開胃理氣,消風(fēng)明目,解郁。治心虛失眠。

    4.江西《中草藥學(xué)》:解郁安神,和絡(luò)止痛。治肝郁胸悶,憂而不樂,健忘失眠。有時還用于跌打損傷,癰腫疼痛。

    5.《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粱米拼音注音Bái Liánɡ Mǐ出處《別錄》來源為植物白粱的種仁。原形態(tài)粱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種。植物形態(tài)詳“粟米“條。性味《別錄》:“甘,微寒,無毒?!肮δ苤髦魏椭?,益氣,除熱。治胃虛嘔吐,煩渴。①《別錄》:“除熱,益......
  • 拼音注音Bái Zǐ Cǎo別名黑陽參、狗舌草、牛舌頭菜來源紫草科長蕊斑種草屬植物長蕊斑種草Antiotrema dunnianum (Diels) Hand.-Mazz.,以根入藥。夏秋采集,切片曬干。性味苦、微甘,涼。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
  •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山烏龜、一滴血。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橫切或縱切成片,曬干。生......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白脊蛇、黃脊蛇、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以去內(nèi)臟全體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袪風(fēng)濕。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麻木不......
  •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別名貝茜花(《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xu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單葉升麻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處。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長達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