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鬼蓋

    《中藥大辭典》:鬼蓋拼音注音Guǐ Gài別名

    地蓋(《別錄》),鬼傘、朝生(陶弘景),鬼屋(《本草拾遺》),鬼菌(《廣菌譜》)。

    出處

    《別錄》

    來(lái)源

    為鬼傘科植物墨汁鬼傘糞鬼傘子實(shí)體。

    原形態(tài)

    ①墨汁鬼傘

    菌蓋卵形,伸展后寬4~11厘米,灰色,有光澤,中部褐色,有細(xì)小鱗片,邊緣往往花瓣?duì)罨蛴姓奂y;菌肉薄,白色,可口;柄白色,有絲狀光澤,中空,長(zhǎng)7~20厘米,粗1~2.2厘米;菌環(huán)生柄之下部極易消失;菌折稠密,寬,離生,白色,后變?yōu)楹谏烘咦訖E圓形,黑色,9~12x5~6微米;囊狀體近圓柱形,100~160x20~32微米。

    生于柳及楊樹(shù)干旁的地上或道旁??墒?。分布河北、甘肅、青海、四川、江蘇。

    ②糞鬼傘

    菌蓋寬2.5~8厘米,初期短圓柱形,白色,有鱗片,后為圓錐形,漸平展,灰色,中部淺褐色,有明顯棱紋,最后變?yōu)楹谏?;菌肉白,??;柄白色,長(zhǎng)5~18厘米,粗5~9毫米,基部較粗;菌環(huán)白色,膜質(zhì),窄;菌折白色,漸由粉紅色變?yōu)楹谏绘咦雍谏?,光滑,橢圓形,18~24x10~13微米;囊狀體大。

    生于糞堆上。分布河北、江蘇、廣西等地。

    化學(xué)成分

    墨汁鬼傘含異戊胺、苯乙胺、腺嘌呤、6-氧嘌呤、尿狗酸、咪唑乙酸、咪唑丙酸、咪唑乙醇、組氨酸、精氨酸、膽堿,胍、甜菜堿、尸胺等。又含色氨酸、色胺、核黃素(210國(guó)際單位)。

    性味

    ①《別錄》:"甘,平,無(wú)毒。"

    ②《本草拾遺》:"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小兒癇病,疔腫,惡瘡。

    ①《別錄》:"主小兒寒熱癇。"

    ②《本草拾遺》:"和醋敷腫毒,惡瘡。"

    ③《綱目》:"燒灰治疔腫,以針刺釀四邊,納灰入內(nèi),經(jīng)宿出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鬼蓋拼音注音Guǐ Gài別名

    朝菌、地蓋、鬼傘、朝生、鬼屋、鬼菌、朝生地蓋、一夜茸

    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鬼蓋,生垣墻下,叢生,赤,旦生暮死?!侗静菥V目拾遺》:鬼蓋如菌,生陰濕處,蓋黑莖赤,和醋敷馬脊腫。杜正倫云,鬼傘,夏日得雨,聚生糞堆,見(jiàn)日消黑。此物有小毒。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傘菌科真菌墨汁鬼傘、糞鬼傘等的子實(shí)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 Fr., Coprinus sterquilinus Fr.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墨汁鬼傘生于柳及楊樹(shù)干旁的地上或道旁。

    2.糞鬼傘生于糞堆上。

    資源分布:1.墨汁鬼傘分布河北、甘肅、青海、四川、江蘇。

    2.糞鬼傘分布河北、江蘇、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1.墨汁鬼傘,菌蓋卵形,伸展后寬4-11cm,灰色,有光澤,中部褐色,有細(xì)小鱗片,邊緣往往花瓣?duì)罨蛴姓奂y;菌肉薄,白色,可口;柄白色,有絲狀光澤,中空,長(zhǎng)7-20cm,粗l-2.2cm;菌環(huán)生柄之下部極易消失;菌折稠密,寬,離生,白色,后變?yōu)楹谏烘咦訖E圓形,黑色,9-12×5-6μm;囊狀體近圓柱形,100-160×20-32μm。

    2.糞鬼傘,菌蓋寬2.5-8cm,初期短圓柱形,白色,有鱗片,后為圓錐形,漸平展,灰色,中部淺褐色,有明顯棱紋,最后變?yōu)楹谏?;菌肉白,?。槐咨?,長(zhǎng)5-18cm,粗5-9mm,基部較粗;菌環(huán)白色,膜質(zhì),窄;菌折白色,漸由粉紅色變?yōu)楹谏?;孢子黑色,光滑,橢圓形,18-24×10-13μm;囊狀體大。

    化學(xué)成分

    墨汁鬼傘含異戊胺(Isoamylamine)、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腺嘌吟(Adenine)、6-氧嘌呤(Hy-Poxanthine)、尿狗酸(Urocanic acid)、咪唑乙酸(Imidazolylacetic acid)、咪唑丙酸(Imidazolylpropionicacid)、咪唑乙醇(Imidazolylethanol)、組氨酸、精氨酸、膽堿(Choline)、胍(Guanidine)、甜菜堿(Betaine)、尸胺(Cadaverine)等。又含色氨酸、色胺、核黃素(Riboflavine)(210國(guó)際單位)。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甘;平;無(wú)毒

    注意

    不宜與酒、雞肉同食。

    功能主治

    解毒療瘡。主小兒癎??;疔腫;惡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內(nèi)服:煎湯,3-9g;鮮品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小兒寒熱癎。

    2.《本草拾遺》:和醋敷腫毒,惡瘡。

    3.《綱目》:燒灰治疔腫,以針刺破四邊,納灰入內(nèi),經(jīng)宿出根。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Jú Huā Gēn別名長(zhǎng)生(《太清經(jīng)》)出處《本草正》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菊花“條。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搗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閉?!阿凇毒V目拾遺》:“治疔腫,喉疔,喉癬。“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別名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別名刺萆薢來(lái)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利尿......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shī)經(jīng)》),皤蒿(《毛詩(shī)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kāi)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zhǎng)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
  •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采收和儲(chǔ)藏:6-8月采收,鮮用或晾干。原形態(tài)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