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枸橘

    《全國中草藥匯編》:枸橘拼音注音Gōu Jú別名

    鐵籬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

    來源

    蕓香科枳屬植物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的果實(shí);其也供藥用。7~9月采未成熟的果實(shí),切成兩半或切絲陰干。葉隨用隨采。

    性味

    辛、苦,溫。

    功能主治

    果:健胃消食,理氣止痛。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胸腹脹痛,便秘,子宮脫垂,脫肛,睪丸腫痛,疝痛。

    葉:行氣消食,止嘔。用于反胃,嘔吐。

    用法用量

    果3~5錢,最多可用至1兩;葉2~5錢。

    備注

    (1)枸橘未成熟果實(shí)在個別地區(qū)還作枳殼使用,其自落的小果實(shí)作枳實(shí)使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枸橘拼音注音Gōu Jú別名

    臭橘(《本草圖經(jīng)》),枸棘子(《履巉巖本草》),野橙子(《綱目》),唐橘(《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枸橘李、鋼橘子(《江蘇植藥志》),枸甏李、野梨子、苦桶子(《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蕓香料植物枸橘未成熟果實(shí)。8~9月果實(shí)未成熟時采摘,日曬夜露,至全部干燥。

    生境分布

    各地多栽培作綠籬。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產(chǎn)江蘇、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枸橘,又名:枳(《周禮》),鐵籬笆(《植物名實(shí)圖考》),鐵籬寨、臭杞。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5~7米。莖枝具粗大腋生的棘刺,刺長3~4厘米,基部扁平;幼枝光滑無毛,青綠色,扁而具棱;老枝渾圓。3出復(fù)葉,總?cè)~柄長1~3匣米,具翼;頂生小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長2.5~6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楔形,側(cè)生小葉較小,基部偏斜邊緣均有波形鋸齒?;ㄉ诙晟ι先~腋,通常先葉開放;萼片5,卵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長橢圓狀倒卵形,長8~10毫米;雄蕊8~10,或多至20枚,離生;子房上位,具短柔毛,6~8室,花柱粗短。柑果圓球形,直徑2~4厘米,熟時黃色,芳香。花期4~5月。9~10月果熟。

    性狀

    干燥果實(shí)呈圓球形,直徑2~3.5厘米,表面黃色或黃綠色,散有無數(shù)小油點(diǎn)及網(wǎng)狀隆起的皺紋,密被短柔毛,頂端有顯明的柱基痕,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存在,斷面果皮厚2~3毫米,黃白色,沿外緣散有黃色油點(diǎn),中間有6~8果瓤,每瓢內(nèi)有黃白色長橢圓形的種子數(shù)粒。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含積屬甙、橙皮甙、野漆樹甙、柚皮甙、新橙皮甙等黃酮類。柚皮甙只存在于果皮,果肉中不含。早年從果實(shí)中分出的枸橘甙即是枳屬甙,還含生物堿茵芋堿。

    果皮含揮發(fā)油約0.47%,中含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檸檬烯、莰烯、γ-松油烯、對-聚傘花素、石竹烯等。

    炮制

    清水洗凈,浸泡,取出,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

    辛苦,溫。

    ①《本經(jīng)逢原》:"辛,溫,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辛苦,溫。"

    功能主治

    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治胸腹脹滿,胃痛,疝氣,睪丸腫脹,乳房結(jié)核,子宮下垂,跌打損傷;解酒毒。

    ①《本經(jīng)逢原》:"破氣散熱,解酒毒。"

    ②《綱目拾遺》:"療子癰及疝氣,整個枸橘煅存性,研末,陳酒送服。"

    ③《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跌打。"

    ④《中國藥植圖鑒》:"發(fā)汗,健胃,祛痰,利尿。治胸腹?jié)M痛。"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利氣,健胃,通便。治胃部脹滿,消化不良,便秘,子宮脫垂,乳房結(jié)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大劑可用至1兩);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復(fù)方

    ①治胃脘結(jié)痛:枸橘,煅末存性,酒服方寸匕,(《本經(jīng)逢原》)

    ②治小腸氣:枸橘六個,用半斤酒泡服。(《南京民間藥草》)

    ③治內(nèi)傷諸痛:枸橘,醋浸熬膠,攤貼,貼即痛止,但須久貼,方不復(fù)發(fā)。(《本經(jīng)逢原》)

    ④治婦人血?dú)夤_:枸棘子不以多少,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濃煎艾醋湯調(diào)服,不以時候。(《履巉巖本草》)

    ⑤治白疹瘙癢遍身者:小枸橘細(xì)切,麥麩炒黃,為末。每服二錢,酒浸少時。飲酒。初以枸橘煎湯洗患處。(《救急方》)

    ⑦下痢膿血后重(同萆解等分,炒存性研為末,每服二錢,茶調(diào)下)又治喉瘺,消腫導(dǎo)毒。

    ⑧近年亦用枸橘葉治反胃、嘔吐、乳部結(jié)核等癥。枸橘的果實(shí),洗凈、曬干,切成片,可治胃脘脹滿,消化不良、便秘、乳部結(jié)核和疝氣等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枸橘拼音注音Gōu Jú別名

    枳實(shí)、臭橘、枸棘子、野橙子、鐵籬笆、唐橘、臭枳子、臭刺、臭杞、青旦旦、土枳實(shí)、鋼橘子、枸橘梨、枸橘李、楊橘、枸橘子、野梨子、苦橘子、綠衣枳實(shí)、綠衣枳殼。

    英文名Trifoliate-orange Immature Fruit, Immature fruit of Trifoliate-orang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橘錄》:枸橘,色青氣烈,小者似枳實(shí),大者似枳殼。近時難得枳實(shí),人多植枸橘于籬落間,收其實(shí),剖于之,以和藥味,與商州之枳幾逼真矣。

    2.《綱目》:枸橘,處處有之,樹葉并與橘同,但干多刺,二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jié)實(shí)大如彈丸,形如枳實(shí),而殼薄不香 。

    3.《本經(jīng)逢原》:枸橘與枳同類,其干多刺,故破氣散熱之力過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幼果或未成熟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

    采收和儲藏:5-6月拾取自然脫落在地上的幼小果實(shí),曬干;略大者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者稱綠衣枳實(shí);未成熟果實(shí),橫切為兩半,曬干者稱綠衣機(jī)殼。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園作綠籬。

    資源分布: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枸橘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diǎn)?;ò咨叨瘫?,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shù)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種子多數(shù)。花期4-5月,果期7-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綠衣枳實(shí)呈圓球形或剖成兩半,直徑0.8-1.2cm;外表面綠褐色,密被棕綠色毛茸,基都具圓盤狀果柄痕;橫剖面類白色,邊緣綠褐色,可見凹陷的小點(diǎn),瓤囊黃白色;味苦澀。

    綠衣枳殼多為半球形,直徑2.5-3cm;外皮灰綠色或黃綠色,有微隆起皺紋,被細(xì)柔毛;橫剖面果皮厚3-5mm,邊緣有油點(diǎn)1-2列,瓤囊5-7瓣,中軸寬2-5mm。氣香,味微苦。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呈談棕黃色或綠色。①果皮表皮細(xì)胞不規(guī)則多角形,長9-17μm,壁厚3-6μm。橫切面觀,細(xì)胞徑向延長,平周壁及垂周壁外方增厚。②非腺毛由1-14個細(xì)胞組成,平直或稍彎曲,頂端漸尖或鈍圓,長75-285μm,壁疣明顯,基部細(xì)胞直徑17-20μm,壁厚5-7μm。③中果皮細(xì)胞類圓形,壁厚7-10μm。④油室大小懸殊,長徑91-715μm。⑤草酸鈣結(jié)晶斜方形、菱形或多面體,長7-20μm。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含枳屬甙(poncirin),橙皮甙(hesperidin),野漆樹甙(rhoifolin),油皮甙(naring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等黃酮類化合物。還含生物堿茵芋堿(skimmianine),果皮含揮發(fā)油約0.47%,其中含a-蒎烯(a-pinene),β- 蒎烯(β-pinene),月掛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樟烯(camph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等。

    炮制

    清水洗凈,浸泡,取出,潤透,切片,曬干。

    鑒別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0分鐘,乘熱過濾。取濾液1ml,加四氫硼鉀約5mg,搖勻,滴加鹽酸數(shù)滴,溶液顯櫻紅色到紫紅色。(檢查二氫黃酮)

    歸經(jīng)

    肝;胃經(jīng)

    性味

    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

    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消積化滯。主胸脅脹滿;脘腹脹痛;乳房結(jié)塊;疝氣疼痛;睪丸腫痛;跌打損傷;食積;便秘;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煅研粉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破氣散熱,解酒毒。

    2.《綱目拾遺》:療子癰及疝氣,整個枸橘煅存性,研末,陳酒送服。

    3.《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跌打。

    4.《中國藥植圖鑒》:發(fā)汗,健胃,祛痰,利尿。治胸腹?jié)M痛。

    5.《上海常用中草藥》:利氣,健胃,通便。治胃部脹滿,消化不良,便秘,子宮脫垂,乳房結(jié)核。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iàn Yè Měi Dēnɡ Mù別名變?nèi)~裸實(shí)、刺仔木、咬眼刺(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Variable-leaved Mayten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變?nèi)~美登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
  • 拼音注音Biàn Yè Hú Jiāo來源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變?nèi)~胡椒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mutabileC.DC.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山谷水旁疏林中。資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iàn Yì Lín Máo Jué別名小葉金雞尾巴草、小狗脊子英文名Variant Wood Fern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植物變異鱗毛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 《全國中草藥匯編》:變色紅菇別名蘑菇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變色紅菇Russula integra (L.) Fr.,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生于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陜西、江蘇、福建、四川。性味微咸,平。功能主治追風(fēng),散寒,舒筋......
  • 拼音注音Pí Dàn別名皮蛋(《隨息居飲食譜》),彩蛋、松花蛋(江蘇)。出處《醫(yī)林纂要》來源為鴨蛋用石灰、草灰、鹽等腌制而成。性味《醫(yī)林篆要》:“味辛澀甘咸,寒?!肮δ苤髦巍夺t(yī)林纂要》:“瀉肺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罢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