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番杏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番杏拼音注音Fān Xìnɡ別名

    白番杏

    來(lái)源

    番杏科番杏Tetaragonia expansa Murr.,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臺(tái)灣、福建、浙江、江蘇。

    功能主治

    主治胃癌,食管癌,子宮頸癌。

    用法用量

    鮮番杏3兩,菱莖(鮮草或連殼的菱角)4兩(干品2兩),薏苡仁(干)1兩,決明子4錢,水煎服,每日1劑。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番杏拼音注音Fān Xìnɡ別名

    白番杏、白紅菜、白番莧(《福建民間草藥》),濱萵苣(《本草推陳》)。

    出處

    《質(zhì)問(wèn)本草》

    來(lái)源

    為番杏科植物番杏全草。夏、秋間開(kāi)花時(shí)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分布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全體肉質(zhì)無(wú)毛。莖疏分枝,下部偃臥,長(zhǎng)達(dá)60厘米,成長(zhǎng)后呈蔓狀。葉互生,三角卵形或菱狀卵形,長(zhǎng)3~6厘米,鈍頭,全緣,嫩葉上有銀色粉狀物?;?朵腋生,黃色,花梗短;萼筒鐘形,裂片4,廣卵形,黃色;無(wú)花瓣;雄蕊9~16,花絲、花藥均為黃色;子房下位,短倒卵形,3~8室,花柱與子房室同數(shù),黃色,柱頭先端呈乳頭狀。堅(jiān)果樣核果,菱形,外圍有宿萼變形的角狀突起4~5個(gè),內(nèi)含種子數(shù)粒?;ㄆ?~10月。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豐富的鐵、鈣、維生素A和各種維生素B。磷脂部分中有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肌醇。并含抗菌素物質(zhì)番杏素,主對(duì)酵母菌屬有抗菌作用。

    藥理作用

    嫩枝富于皂甙,但此種皂甙毒性不大。葉在煮熟后,并無(wú)毒性,可作蔬菜食用。有人認(rèn)為有抗壞血病作用。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消腫。治腸炎,敗血病,疔瘡紅腫,風(fēng)熱目赤。

    ①《福建民間草藥》:"祛風(fēng)除熱,消腫解毒。"

    ②《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癌病,腸炎,敗血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胃癌、食道癌、子宮頸癌:番杏三兩,菱莖(鮮草或連殼的菱角)四兩,薏仁-兩,馬蹄決明四錢。煎服。(《本草推陳》)

    ②治眼風(fēng)火赤腫:白番杏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xì)孔,加入乳汁少許,燉半小時(shí),敷貼眼部,日換三、四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疔瘡紅腫:鮮白番杏葉一握。洗凈,和少量的冷飯食鹽共搗爛貼患處,日換兩次。并可治刀傷出血后紅腫。(《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番杏拼音注音Fān Xìnɡ別名

    濱萵苣、白番杏、白紅菜、白番覓

    出處

    出自《質(zhì)問(wèn)本草》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番杏科植物番杏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Pall.) Kuntze[ T.Expansa Mur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間開(kāi)花時(shí)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邊沙地或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蘇、臺(tái)灣、廣東、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肉質(zhì)草本,全體無(wú)毛。莖傾斜或匍匐狀。葉互生;卵形或菱形,長(zhǎng)3-9cm,寬3.5-5cm,全緣或略帶波狀,基部收縮成較寬的葉柄。花1-3朵簇生于葉腋;花梗短;萼筒鐘形,上部4裂,裂片開(kāi)展,內(nèi)面帶黃色,無(wú)花瓣;雄蕊9-16,花絲、花藥均為黃色;于房下位,短倒卵形,3-9室,花柱與子房同數(shù)。堅(jiān)果陀螺形,骨質(zhì),長(zhǎng)約5mm,有宿存花萼,表面有角狀突起。花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含β-胡蘿卜素(β-carotene),草酸(oxalicacid),氯化鉀(pottasium chloride)[1],豐富的鐵、鈣及維生素A、B,磷脂酸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番杏素(tetragonin)[2],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羥基棕櫚油酥鞘氨-4,8-二烯醇(1-O-β-D-glu-copyranosyl-2-N-2′-hydroxypalmitoyl-sphinga-4,8-dienine)[3]等。另外還分離出甾醇-β-D-葡萄糖甙的混合物[4]。

    藥理作用

    1.毒性 嫩枝富于皂甙,但此種皂甙毒性不大。葉在煮熟后,并無(wú)毒性,可作蔬菜食用。

    2.其他作用 有人認(rèn)為有抗壞血病作用。

    歸經(jīng)

    肺;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甘;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清熱;解毒消腫。主風(fēng)熱目赤;療瘡腫痛;腸炎;敗血癥;腫瘤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45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①治胃癌、食道癌、子宮頸癌: 番杏三兩,菱莖(鮮草或連殼的菱角)四兩, 薏仁一兩,馬蹄決明四錢。煎服。(《本草推陳》)②治眼風(fēng)火赤腫: 白番杏鮮葉,洗凈,用銀針密刺細(xì)孔,加人乳汁少許,燉半小時(shí),敷貼眼部,日換三、四次。 (《福建民間草藥》)③治療瘡紅腫: 鮮白番杏葉一握。洗凈,和少量的冷飯、食鹽共搗爛貼患處, 日換兩次。 并可治刀傷出血后紅腫。(《福建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祛風(fēng)除熱,消腫解毒。

    2.《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癌病,腸炎,敗血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ōu Jīn Cǎo別名蟲兒被單、筋骨菜、單背葉、青姑草、金纏萊、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單草、滇繁縷、白筋骨草、雞骨草、唐根草、石繁縷、糯米藤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石生繁縷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tel......
  •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別名復(fù)盆子、大烏泡、烏沙莓、菜子泡、回頭龍、兩頭草、兩頭忙、烏泡倒觸傘、倒生根、烏龍毛、烏龍須、白龍須、過(guò)江龍[不定根]來(lái)源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實(shí)、根及莖、藤著......
  •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別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處始載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葉、葉芽或莖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中藥大辭典》:春不見(jiàn)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別名一朵云(《陜西中草藥》)出處《陜西中草藥》來(lái)源為陰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帶根全草。春、冬采挖,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藥大辭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處《重慶草藥》來(lái)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shù)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jī)?nèi)服:同人乳蒸化,2~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