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圖經(jīng)》
為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的加工制成品。
《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腸。"
甘,涼。
①《本草圖經(jīng)》:"寒。"
②寧原《食鑒本草》:"味甘,平。"
⑧《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黃、燒酒毒。
①寧原《食鑒本草》:"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②《綱目》:"清熱散血。"
③《醫(yī)林纂要》:"清肺熱,止咳,消痰。"
④《本草求真》:"治胃火沖擊,內(nèi)熱郁蒸,癥見消渴、脹滿。并治赤跟腫痛。"
⑤《本草求原》:"解硫黃毒。"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bǔ)中,寬腸,降濁。"
①治休息?。捍准灏锥垢持#ā镀諠?jì)方》)
②治飲燒酒過多,遍身紅紫欲死,心頭尚溫:熱豆腐切片,滿身貼之,冷即換,蘇醒乃止。(姚可成《食物本草》)
一般用黃大豆,以水浸約一天左右(夏季可較短),待豆浸胖后,帶水磨碎,濾去渣滓,入鍋煮沸,即成豆腐漿,再點以鹽鹵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去部分水分,即成。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1.《本草綱目》: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
2.姚可成《食物本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則漸漸調(diào)妥。
3.《隨息居飲食譜》: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xì)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后,軟而活者勝。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榨干所造者,有千層,亦名百葉,有腐干,皆為常肴,可葷可素。而腐干堅者,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種子的加工制成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
生態(tài)環(huán)境:全國廣泛栽培。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cè)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偁罨ㄐ蛞干?;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ㄆ?-7月,果期8-10月。
脾;胃;大腸
甘;涼
瀉火解毒;生津潤燥;種中益氣。主目專業(yè)人員腫痛;肺熱咳嗽;消渴;休息??;脾虛腹脹
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10-30g。
1.寧原《食鑒本草》: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2.《本草綱目》:清熱散血。
3.《醫(yī)林纂要》:清肺熱,止咳,消痰。
4.《本草求真》:治胃火沖擊,內(nèi)熱郁蒸,癥見消渴、脹滿。并治赤眼腫痛。
5.《本草求原》:解硫黃毒。
6.《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bǔ)中,寬腸,降濁。
7.《本草求真》:豆腐,經(jīng)豆磨爛,加以石膏或鹵汁而成,其性非溫。故書皆載味甘而咸,氣寒無毒,且謂寒能動氣。至云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熱除以后安和之語,并非里虛無熱無火溫補(bǔ)之謂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的加工制成品。
歸經(jīng)《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腸。"
性味甘,涼。
①《本草圖經(jīng)》:"寒。"
②寧原《食鑒本草》:"味甘,平。"
⑧《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功能主治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黃、燒酒毒。
①寧原《食鑒本草》:"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②《綱目》:"清熱散血。"
③《醫(yī)林纂要》:"清肺熱,止咳,消痰。"
④《本草求真》:"治胃火沖擊,內(nèi)熱郁蒸,癥見消渴、脹滿。并治赤跟腫痛。"
⑤《本草求原》:"解硫黃毒。"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bǔ)中,寬腸,降濁。"
復(fù)方①治休息?。捍准灏锥垢持#ā镀諠?jì)方》)
②治飲燒酒過多,遍身紅紫欲死,心頭尚溫:熱豆腐切片,滿身貼之,冷即換,蘇醒乃止。(姚可成《食物本草》)
制法一般用黃大豆,以水浸約一天左右(夏季可較短),待豆浸胖后,帶水磨碎,濾去渣滓,入鍋煮沸,即成豆腐漿,再點以鹽鹵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去部分水分,即成。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豆腐拼音注音Dòu Fu英文名bean curd出處出自《本草圖經(jīng)》。
1.《本草綱目》: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
2.姚可成《食物本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則漸漸調(diào)妥。
3.《隨息居飲食譜》: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xì)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后,軟而活者勝。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榨干所造者,有千層,亦名百葉,有腐干,皆為常肴,可葷可素。而腐干堅者,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種子的加工制成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全國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cè)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偁罨ㄐ蛞干?;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ㄆ?-7月,果期8-10月。
歸經(jīng)脾;胃;大腸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瀉火解毒;生津潤燥;種中益氣。主目專業(yè)人員腫痛;肺熱咳嗽;消渴;休息??;脾虛腹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10-30g。
各家論述1.寧原《食鑒本草》: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2.《本草綱目》:清熱散血。
3.《醫(yī)林纂要》:清肺熱,止咳,消痰。
4.《本草求真》:治胃火沖擊,內(nèi)熱郁蒸,癥見消渴、脹滿。并治赤眼腫痛。
5.《本草求原》:解硫黃毒。
6.《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bǔ)中,寬腸,降濁。
7.《本草求真》:豆腐,經(jīng)豆磨爛,加以石膏或鹵汁而成,其性非溫。故書皆載味甘而咸,氣寒無毒,且謂寒能動氣。至云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熱除以后安和之語,并非里虛無熱無火溫補(bǔ)之謂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