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對經(jīng)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對經(jīng)草拼音注音Dà Duì Jīnɡ Cǎo別名

    老君茶

    來源

    金絲桃科金絲桃屬植物突脈金絲桃Hypericum przewalskii Maxim.,以全草入藥。夏季采集,切碎曬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暑,利尿,調(diào)經(jīng)。用于傷暑,小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大對經(jīng)草拼音注音Dà Duì Jīnɡ Cǎo別名

    大花金絲桃、大葉劉寄奴(《陜西中草藥》),老君茶(《陜西草藥》)。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藤黃科植物突脈金絲桃全草。夏、秋花期或果實(shí)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陰干用。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草叢或路旁。分布青海、甘肅、陜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棕色。莖直立,圓柱形,中空,少分枝,高30~40厘米。單葉對生;卵形或長圓形,長3~9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鈍或稍尖,基部無柄,稍抱莖,下面葉脈隆起。花頂生,金黃色,單個或數(shù)朵合成聚傘花序,直徑約2厘米;萼片5,矩圓形;花瓣5,常偏斜;雄蕊極多數(shù);于房常3~5室,花柱頂端5裂。蒴果圓錐形,長約1.3厘米?;ㄆ?~7月。果期7~9月。

    性味

    《陜西中草藥》:"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①《陜西中草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血止痛,利水消腫,除風(fēng)濕。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骨折,出血,小便不利,蛇咬傷。"

    ②《陜西草藥》:"消暑,解渴。治夏令傷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6錢。外用:研末撒布。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大對經(jīng)草拼音注音Dà Duì Jīnɡ Cǎo別名

    大花金絲桃、大葉劉寄奴、老君茶。

    英文名Przewalsk St. John's wort, West China St. John's wort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藤黃科植物突脈金絲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ericum przewalskii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集,洗凈,切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和林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青海、甘肅、陜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突脈金絲桃 多年生草本。高約40cm。莖直立,圓柱形,少分枝。單葉對生;葉無柄;葉片倒卵圓形、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cm,寬1-3cm,先端圓鈍,基部心形,抱莖,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白綠色,散布淡色腺點(diǎn),側(cè)脈約4對,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單花或數(shù)朵成聚傘花序,頂生;花較小,直徑約2cm;萼片5,黃色,稍彎曲;雄蕊多數(shù),合生成5束;子房上位,1室,花柱長約5mm,先端5裂,蒴果圓錐形,長約1.3cm。花期6月,果期9月。

    歸經(jīng)

    肺;心;腎經(jīng)

    性味

    苦;微辛;平

    功能主治

    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濕;水腫。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骨折;風(fēng)濕疼痛;水腫;小便不利;夏令傷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各家論述

    1.《陜西中草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血止痛。利水消腫,除風(fēng)濕。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骨折,出血,小便不利,蛇咬傷。2.《陜西草藥》:消暑,解渴。治夏令傷暑。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酸胖、哈爾馬格、唐古特白刺來源蒺藜科白刺屬植物甘青白刺N(yù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實(shí)入藥。秋季果實(shí)成熟采收,曬干。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感冒,......
  •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別名白花刺(《貴州草藥》),苦刺花(《文山中草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
  •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葉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 Yè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葉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刺花“條?;瘜W(xué)成分葉含香葉木甙。性味《貴州草藥》:“苦,平?!肮δ苤髦巍顿F州草藥》:“清熱,解毒。治毒腫?!坝梅ㄓ昧客?.....
  • 《中國藥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鵝管白前、竹葉白前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
  • 拼音注音Bái Lè別名五加皮、鵝掌楸、三葉五加、刺三甲英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e Root-bark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勒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的根皮。夏、秋季采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