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蠶繭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蠶繭草拼音注音Cán Jiǎn Cǎo別名

    蓼子草、小蓼子草、紅蓼子

    來源

    蓼科蓼屬植物蠶繭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的全草。秋季采集,曬干。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散寒活血,止痢。用于腰膝寒痛,麻疹,菌痢。

    用法用量

    2~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蠶繭草拼音注音Cán Jiǎn Cǎo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寥科植物蠶繭草全草。

    生境分布

    野生于水溝或路旁草叢中。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廣東、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莖棕褐色,單一或分枝,節(jié)部通常膨大、葉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兩面有伏毛及細小腺點,有時無毛,但葉脈及葉緣往往有緊貼刺毛;托葉鞘筒狀,外面亦有緊貼刺毛,邊緣睫毛較長。穗狀花序,長可達10厘米以上;苞片有緣毛,內(nèi)有花4~6朵,花梗伸出苞外;花被5裂,白色或淡紅色,長2.5~6毫米;花柱3。瘦果卵圓形,兩面凸出,長約2毫米,黑色而光滑,全體包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花期9~10月。

    性味

    《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蠶及諸蟲咬人,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搗敷瘡。"

    備注

    本品在四川作蓼子草使用。參見"蓼子草"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蠶繭草拼音注音Cán Jiǎn Cǎo別名

    紫蓼、水嚨蚣、香燭干子(江蘇),小蓼子草、寥于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蠶繭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

    采收和儲藏:花期采收,鮮用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溝、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棕褐色,單一或分枝,節(jié)部常膨大。葉互生;幾無柄;托葉鞘筒狀,外面有緊貼刺毛,邊緣睫毛較長;葉片披針形,長6-12cm,寬1-1.5cm,先端漸尖,兩面有伏毛及細小腺點,有時無毛,但葉脈及葉緣往往有緊貼刺毛。穗狀花序,長可達10cm;苞片有緣毛,內(nèi)有4-6朵花,花梗伸出苞外;花被5裂,白色或淡紅色;雄蕊8;花柱2-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兩面凸出,長約2mm,黑色,有光澤,包干宿存花被內(nèi)。花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技圓柱形,上部或有分枝,表面棕褐色,無毛,斷面中空。葉皺縮,易破碎,亞革質(zhì),長橢圓狀披形或披外形,長6-12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短伏毛;托葉鞘筒狀,褐色,膜質(zhì),先端截形,有長緣毛?;ㄐ蛩霠?,圓柱形,常2-3個,間或單個著生枝端;花被白色或黃白色,長3-6mm。瘦果卵圓形,兩面凸出,黑色,有光澤,包被于宿存花被內(nèi)。氣微,味微澀。

    化學成分

    蠶繭草葉含矢車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diglucoside),矢車菊素(cyanidin),飛燕草素(delphini-din),錦葵花素(malvidin)[1]。

    藥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 本品乙醇浸膏按一定比例混于飼料中喂飼小鼠,含藥量7.5%、15%、20%、25%、30%、組小鼠的懷孕率分別為93%、80%、46%、20%、20%,表明含藥量20%以上時能顯著降低小鼠懷孕率。進一步研究表明,本品對家兔反射性排卵無抑制作用,但有加強雌激素作用,并能使雌小鼠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活性下降,其抗生育作用,可能與二作用相關[1,2]。

    2.毒性 蠶繭草乙醇提取物小鼠胃的LD50為31.5g/kg[1,2]。

    性味

    辛;性溫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透疹。主瘡瘍腫痛;諸蟲咬傷;腹瀉;痢疾;腰膝寒痛;麻疹透發(fā)不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蠶及諸蟲咬人 ,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搗敷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Jīnɡ Luó Guō Dǐ別名鑼鍋底、蛇蓮、曲蓮。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異葉赤瓟?shù)膲K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adiantha hookeri C.B Clarke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切塊......
  • 別名大黃草、黃草、密花石斛來源蘭科粗黃草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 ex Wall.,以莖入藥。生境分布云南、廣東、廣西。性味甘、淡、微咸,寒。功能主治滋陰益腎,生津止渴。蜘蛛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弱。用......
  • 拼音注音Cāo Yè Wǔ Jiā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糙葉五加的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henryi (Oliv.)Harms采收和儲藏:秋季挖根,洗凈,除去須根,趁鮮用木槌敲擊,使木心和皮部分離,抽去木心......
  • 《全國中草藥匯編》:糙葉千里光別名毛葉紅桿草來源菊科糙葉千里光Senecio asperifolius Franch.,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健胃消炎。主治喉炎,扁桃體炎,胃痛,腹脹。外治濕疹,皮疹。用法用量......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別名牛筋樹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榆科植物糙葉樹的根皮及樹皮。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邊。分布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山西。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黃褐色,有灰斑與皺紋,老時縱裂,幼枝被平伏硬毛,后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