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草蜘蛛

    《中藥大辭典》:草蜘蛛拼音注音Cǎo Zhī Zhū別名

    花蜘蛛(《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草蛛科動物草蛛全蟲

    生境分布

    單獨生活,5、6月間,抽絲張漏斗狀的網(wǎng)于灌木,草叢間,捕食其他小蟲。

    原形態(tài)

    草蛛,又名:迷路漏斗草蛛。

    體橢圓形,雄蛛體長約8毫米,雌蛛長約9毫米,全體灰綠色。頭胸部有白色車輪狀斑紋;口小,適于吮吸;單眼4對,位于頭胸部背面的前端;下有附肢6對,第1對呈單螯狀,內(nèi)通毒腺;第2對為腳須,似觸角,雄性末節(jié)膨大成交配器;其余4對,均為步足,由7節(jié)組成,跗節(jié)末端有鉤爪2枚.腹橢圓形,有八字形的白斑5對,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蓋;腹面后端有肛門,前方有3對疣狀的紡錘突,第3對紡錘突延伸成1對尾狀。紡錘突尖端有小孔,內(nèi)通紡績腺,能分泌粘液,凝成絲質(zhì)而結(jié)網(wǎng)。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丁腫出根,作膏涂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草蜘蛛拼音注音Cǎo Zhī Zhū別名

    花蜘蛛、草蛛、迷路漏斗草蛛

    英文名Arachni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陶(弘景)云,蜘蛛懸網(wǎng)狀如魚罾者,亦名出無。按出無在孔穴中及草木稠密處作網(wǎng)如蠶絲為絡(luò)幕者,就中開一門出入,形段小似蜘蛛而斑小,陶云罾網(wǎng),此正蜘蛛也,非為出無,此物族類非一也。

    2.《綱目》:《爾雅》蜘蛛,綴蝥也,草蜘蛛在草上絡(luò)幕者,據(jù)此則陶氏所謂出無,正與《爾雅》相合,而陳氏所謂出無,即《爾雅》之草蜘蛛也。今改正之。然草上亦有數(shù)種,入藥亦取其大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漏斗網(wǎng)蛛科動物迷宮漏斗蛛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elena labyrinthica(Clerck)

    采收和儲藏:夏季于草叢中捕捉,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于草間低處、灌木近地面處、土坎、墻角、籬笆、石隙一帶。張結(jié)漏斗狀網(wǎng)。平時 躲在網(wǎng)底的筒狀巢口。待昆蟲落入漏斗時,即迅速沖出捕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是最常見的蜘蛛之一。

    原形態(tài)

    迷宮漏斗蛛,體長8-14mm,呈橢圓形,全體灰綠色。頭胸部有白色車輪狀斑紋,口小;單眼4對,位于頭胸部背面下端,前列眼平直,后列眼前凹前、后列側(cè)眼彼此緊貼,下有附肢6對,第1對螫狀,內(nèi)通毒腺;第2對為足須,似觸角,其余4對為步足,由7節(jié)組成,跗節(jié)末端有鉤爪2枚。腹部橢圓形,有八字形白斑5對,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蓋,腹面后端有肛門,前端3對疣狀的紡錘突,第3對紡錘突延伸成1對尾狀。

    性狀

    性狀鑒別,體呈橢圓形,頭胸部橙黃色,眼區(qū)黑色,頭胸部中央有凹陷,自凹陷向左右伸出黑色放射條紋。腹部灰褐色,有淺色縱紋,縱紋兩側(cè)有褐色線條。腹部下面 橙黃色,步足淺褐色,有灰褐色環(huán)紋。紡績器較長,橙黃色。體輕,質(zhì)脆。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主疔腫;惡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丁腫出根,作膏涂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鵪鶉拼音注音ān Chu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功能主治補中氣,強(qiáng)筋骨,止瀉痢。主治小兒疳積,下痢,百日咳等。復(fù)方治痢疾:鵪鶉1只,取肉,赤小豆5錢......
  • 拼音注音ān Chun Dà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蛋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功能主治治胃病、肺病、神經(jīng)衰弱、肋膜炎等。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ù Diāo Mù別名格棒子、格棒棒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采收和儲......
  • 《中藥大辭典》:不灰木拼音注音Bù Huī Mù別名無灰木(《本草圖經(jīng)》)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石棉。原形態(tài)角閃石的一種。為平行較長而易劈為細(xì)絲形之纖維狀物休,纖維常與脈壁相垂直,色白、灰或帶綠色,光澤絲狀,微透明至不透明......
  •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別名山桃樹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鐘萼木科植物鐘萼木的樹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4500米山地林中。分布云南東部、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貴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dá)20米。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