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桉葉油

    別名

    桉油、藍桉葉油、尤加利油。

    英文名

    oil of eucalyptus

    來源

    桃金娘科植物藍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或同屬其他植物的葉經(jīng)水蒸氣蒸餾得到的揮發(fā)油。

    植物形態(tài)

    大喬木,高達十余米。樹皮常片狀剝落而呈淡藍灰色;枝略四棱形,有腺點,棱上具窄翼。葉二型:老樹著生正常葉,葉片鐮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且略偏斜;幼株及新枝著生異常葉,單葉對生,葉片橢圓狀卵形,無柄抱莖,先端短尖,基部淺心形;兩種葉下面均密披白粉而呈綠灰色,兩面有明顯腺點?;ㄍǔ紊~腋或2~3朵聚生,無?;蛴袠O短而扁平的梗;萼筒有棱及小瘤體,具藍白色蠟被;花瓣與萼片合生成一帽狀體,淡黃白色,雄蕊多數(shù),數(shù)列分離;花柱較粗大。蒴果杯狀,有4棱及不明顯瘤體或溝紋。

    生境分布

    多為栽培。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葉,用水蒸氣蒸餾,所得揮發(fā)油用乙醚萃取,用無水硫酸鈉脫水后回收乙醚,即得桉葉油。

    性狀

    桉葉油為無色或微黃色澄清液體;有特異芳香氣,微似樟腦,味辛、涼;貯存日久,色稍變深。本品在70%乙醇中易溶。

    性味歸經(jīng)

    性平,味辛、苦。歸經(jīng)無。

    功能主治

    疏風解熱、祛濕解毒。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外用適量。用治感冒、流感、腸炎、腹瀉、皮膚瘙癢、神經(jīng)痛,并可治燒傷、除蚊蟲。

    藥理作用

    葉水煎劑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較強抑菌作用,其抗菌作用與所含的沒食子酸等有關。藍桉醛對致癌性啟動基因Eb病毒活化具有較強抑制活性。藍桉中所分得的Ea-Ej等10種成分具抗炎活性,葉水煎劑浸泡兔耳Ⅱ度燙傷面,可使燙傷鄰傷組織炎癥減輕,局部壞死減輕。桉葉油10%~20%混懸液具局部麻醉作用。此外,還具抗氧化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桉葉油中主成分為:β-桉葉素、α,β,Y-松油醇、δ,β-蒎烯、醋酸松油脂、香橙烯。此外,尚含枯茗醛等多種成分。又含蘆丁、槲皮素、槲皮苷、桉樹素、鞣質(zhì)、樹脂及苦味質(zhì)等。

    注意

    桉葉油對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消化道炎癥、潰瘍患者慎用。

    摘錄

    其他

    摘錄其他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Biǎn Dòu Pí別名扁豆殼來源即白扁豆的種皮性味甘,微溫。功能主治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和白扁豆基本相同,能健脾利水,但無壅滯之弊。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別名托柄菇、平緣托柄菇、蘑菇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生于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性味苦,溫。功能主治追風,散寒,舒筋,活絡。備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別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換、橡皮草、白龍骨、六厘草、猢猻節(jié)根、血見愁[浙江]來源爵床科白接骨屬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白鰭、白鰭豚、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藏:白......
  • 《中藥大辭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雞卵黃(《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小柑、小郎傘、搽散、野辣椒(《廣西藥植名錄》)。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曠野,叢林。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