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云。按此篇論病。大抵出于靈樞經(jīng)脈篇。諸經(jīng)為病。篇內(nèi)曰所謂者。正以古有是語。而今述之也。高云。
六氣主時。始于厥陰。終于太陽。此舉三陽三陰經(jīng)脈之病。則太陽主春。正月為春之首。太陽為陽之首也。少陽主秋。九月為秋之終。少陽為陽之終也。陽明主夏。五月為夏之中。陽明居陽之中也。三陰經(jīng)脈。外合三陽。
雌雄相應(yīng)。太陰合陽明。故主十一月。十一月。冬之中也。少陰合太陽。故主十月。十月冬之首也。厥陰合少陽。故主三月。三月。春之終也。太陰為陰中之至陰。故又主十二月。十二月。陰中之至陰也。錯舉六經(jīng)之病。
復(fù)以三陽三陰。主四時之月。而錯綜解之。所以為脈解也。
腫腰痛
。熊。音誰。張同。馬吳音疽。張云。尻臀也。高本。腫。一字句。云。六元正紀(jì)大論曰。太陽終之氣。則病腰痛。故太陽經(jīng)脈之病。有腫以及腰痛也。簡按從肉。音誰。其音疽者。睢鳩之睢。從且。馬吳誤。。說文。尻也。漢東方朔傳。連尻。注。臀也。蓋從肉。故王釋為臀肉。此四字。
即與厥論腫首頭重。著至教論。干嗌喉塞。字法正同。高注非。
正月太陽寅
志云。太陽為諸陽主氣。生于膀胱水中。故以太陽之氣為歲首。(楊慎丹鉛錄云??季晻V^三皇三世。伏羲建寅。神農(nóng)建丑。黃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農(nóng)。周建子。宗黃帝。所謂正朔三而改也。簡按此云正月太陽寅。明是黃帝建寅。而非建子。緯書之言。難信據(jù)也。楊氏好讀內(nèi)經(jīng)。盍論及于此耶。)
病偏虛為跛者
高本。病上。有所謂二字。云。舊本。所謂二字。誤傳出也下。今改正。偏虛。猶偏枯。大奇論云。腎雍則髀大。跛易偏枯。故申明所謂病偏虛為跛者。
東解地氣而出也
東。宋本。作凍。馬吳高志并同。解下句。吳刪而字。云。凍解。解凍也。高云。
地凍始解。地氣從下而上出也。張云。正月東風(fēng)解凍。簡按東。作凍。則而字不妥。蓋謂陽氣自東方。解地氣之凍。而上出也。
所謂偏虛者
所謂二字。從高而刪之。為是。
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高云。經(jīng)筋篇云。手太陽之筋。其病應(yīng)耳中鳴。故申明所謂耳鳴者。乃陽氣萬物。
盛上而躍。躍則振動。故耳鳴也。
狂巔疾
張云。巔。癲同。按經(jīng)脈篇。足太陽經(jīng)脈條下。作癲。蓋古所通用也。所謂甚者。言陽邪盛也。陽邪實于陽經(jīng)。則陽盡在上。陰氣在下。上實下虛。故當(dāng)為狂癲之病。
浮為聾
高云。經(jīng)脈篇曰。手太陽之脈。入耳中。所生病者。耳聾。故申明所謂浮為聾者。是逆氣上浮。而為聾。皆在氣也。簡按馬云。脈浮則聾。非。
故為喑也
張云。聲由氣發(fā)。氣者陽也。陽盛則聲大。陽虛則聲微。若陽盛已衰。故喑啞不能言也。
內(nèi)奪
吳云。內(nèi)。謂房勞也。奪。耗其陰也。
喑俳
張云。俳。音排。無所取義。誤也。當(dāng)作痱。正韻。音沸。廢也。內(nèi)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故聲喑于上。體廢于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腎脈上挾舌本。下走足心。故為是病。高云。俳。
痱同。音肥。喑痱者。口無言。而四肢不收。故曰此腎虛也。簡按樓氏綱目。引本節(jié)及王注。俳。作痱。張注。蓋原于此。靈熱病篇云。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芍?。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樓氏綱目云。痱。
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營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蚱珡U。或全廢。皆曰痱也。漢賈誼傳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師古注。辟。足病。痱。風(fēng)病也。
(本出于說文。)由此觀之。痱。即仲景中風(fēng)篇。所謂邪入于臟。舌即難言者。蓋痱是病名。偏風(fēng)是所因。偏枯是病證。必非有別也。吳云。俳。陽事廢也。非。圣濟總錄。有喑俳門。載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地黃飲子等方。具于五十一卷。
少陰不至者厥也
張云。此釋上文內(nèi)奪而厥之義也。少陰者。腎脈也。與太陽為表里。若腎氣內(nèi)奪。
則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以陰虛無氣。無氣則陽衰。致厥之由也。簡按王注太陰之氣。逆上而行??梢?。
心之所表也
馬云。膽之脈行于脅。而心之脈出于腋。為心之表。故為心脅痛也。張云。少陽屬木。
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biāo)也。簡按張注仍王義。今從之。
九月陽氣盡
高云。若九月之時。陽氣已盡。而陰氣方盛。少陽火氣不盛。不能為心之表。故有心脅痛之病也。
陰氣藏物也
張云。陰邪凝滯。藏伏陽中。喜靜惡動。故反側(cè)則痛。高云。經(jīng)脈篇曰。足少陽病。
不能轉(zhuǎn)側(cè)。故申明所謂不可反側(cè)者。九月陰氣方盛。陰氣所以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少陽經(jīng)脈。有不可反側(cè)之病也。
草木畢落而墮
文選。潘岳寡婦賦。木落葉而隕枝。李善注云。毛萇詩傳曰。隕。墜也。千金方。蒲黃湯主療。小兒落床墮地。
氣盛而陽之下長
吳云。氣盛。氣盛于陰也。之。往也。下。下體也。陽之下。謂陽氣往下。如少陽之脈。出膝外廉。行于兩足。是也。長。生長也。陽為動物。長于兩足。故令躍。
相薄
張云。薄。氣相薄也。吳云。薄。摩蕩也。
水火相惡
高云。厥。為陰為水。乃水火相惡。又木能生火。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簡按本節(jié)所解。與陽明脈解篇異義。
所謂客孫脈云云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陽明之病。孫脈。孫絡(luò)脈也。
其孫絡(luò)太陰也
高云。陽明之脈。不從下行。而并于上。并于上者。則其孫絡(luò)之脈。合脾之大絡(luò)。而為太陰也。陽明并于上。故頭痛鼻鼽。孫絡(luò)太陰。故腹腫也。簡按此一句難通。故吳改作其頭之孫絡(luò)。腹之太陰也十字。張以為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jīng)之謂。俱臆見也。高注稍妥。姑從之。
上走心而為噫
馬云。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又口問篇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fù)出于胃。
故為噫。夫素問言心。而靈樞言胃。則此篇兼言陰氣走于胃。胃走于心。見三經(jīng)相須。而為噫也。(三經(jīng)。謂心脾胃。)
故嘔也
張云。脾胃相為表里。胃受水谷。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得后與氣
熊音。得后。謂得大便也。氣。謂快氣。馬云。后者。圊也。氣者。肛門失氣也。張同。
云。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yīng)十一月之氣。簡按吳云。氣。謂噯氣。誤。
陽氣皆傷
吳云。傷者。抑而不揚之意。高云。承秋之肅殺也。
嘔咳上氣喘也
張云。陽根于陰。陰根于陽?;ハ嘁幸病H絷幹袩o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根據(jù)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按前章。列本節(jié)義于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于腎經(jīng)。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根據(jù)從之義。簡按此原于吳注。而更詳焉。
色色
馬高云。二字衍文。吳改作邑邑。云。愁苦不堪貌。張云。當(dāng)作邑邑。不安貌。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內(nèi)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KTKT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nèi)奪。故應(yīng)深秋十月之候。簡按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云。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悒。說文。不安也。張注本此。
志載高說云。色色。猶種種也。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此解不通。今從張注。
陰陽內(nèi)奪
志云。秋氣始至。則陽氣始下。而未盛于內(nèi)。陰氣正出。而陰氣內(nèi)虛。則陰陽之氣。奪于內(nèi)矣。
煎厥
吳云。陽氣不治者。陽氣不舒也。肝氣當(dāng)治。而未得者。木性不得條達也。肝志怒。故善怒。
煎厥者。怒志煎熬厥逆也。張云。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梢娂遑视嘘庩柖C。簡按此與少陰。不相干涉。乃屬少陽厥陰之病。則為可疑。諸家不言及于此者。何。高獨以少陰君火之陽氣不治而釋之。此乃運氣家之言。竟不免牽強焉。張以陽氣不治。為陽虛。不可從。
陽氣入
吳云。陽邪入薄于腎。故善恐。張云。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薄。則傷腎而為恐。馬云。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腎。則為恐也。
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張云。胃無氣。胃氣敗也。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guān)。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yǎng)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經(jīng)脈篇。饑不欲食之義。
故變于色也
張云。色以應(yīng)日。陽氣之華也。陰勝于陽。則面黑色變。故應(yīng)秋氣。此即經(jīng)脈篇。面如漆柴之義。高云。地色。地蒼之色。如漆柴也。因秋時肅殺之氣。內(nèi)奪其精華。故至冬。則變于色而黑如地色也。
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
高云。經(jīng)脈篇云。腎病咳唾則有血。故申明所謂咳則有血者。乃陰血乘于陽位。
陽脈不歸于陰。故曰陽脈傷也。陰血乘陽。脈不歸陰。則陽脈滿。十月之時。陽氣未盛于上。未當(dāng)盛時而脈滿。
則陽氣內(nèi)逆。故滿則咳。咳則有血。而且見于鼻也。張云。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于口。衄則血見于鼻也。
疝
高云。猶疝也。言高腫也。經(jīng)脈篇云。厥陰病。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簡按王氏資生經(jīng)云。千金曰。氣沖主。明堂下經(jīng)曰。治疝。則是。即疝也。巢源云。者。陰核氣結(jié)腫大也。詳見于陰陽別論頹疝注。
厥陰者辰也
張云。辰。季春也。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于陽末。則為疝少腹腫。故應(yīng)三月之氣。
三月一振
吳云。振。物性鼓動也。張云。陽氣振也。高云。經(jīng)脈篇云。厥陰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故申明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之時。振動發(fā)生。草木向榮而華秀。故三月一振榮華。生機雖盛。猶未暢達。故萬物一皆俯而不仰也。
一俯而不仰也
馬云。凡俯者不可以仰。仰者不可以俯。故肝應(yīng)其時。腰痛之病。俯仰似難也。
所謂癃疝膚脹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厥陰之病。
。疝也。癃。溺閉也。癃疝膚脹者。陰器腫。不得小便。則膚脹也。簡按靈水脹篇云。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而不起。腹皮不變。此其候也。
曰陰亦盛
曰。吳本作由。張云。此復(fù)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張兆璜云。曰所謂。曰者者。是設(shè)為之問辭。下文是答辭。故增一曰字以別之。簡按上文。并無增一曰字者。
特于末節(jié)而有之??梢?。吳本似是。而吳云。陰亦盛者。言陽固盛。而陰亦盛也。此注恐非。亦字。承上文疝及腰脊痛而下之。蓋與平人氣象論。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之亦同義。
嗌干
馬云。陰陽相薄。而在內(nèi)為熱中。在上為嗌干也。高云。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病。甚則嗌干。手厥陰病。心中熱。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diào)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馬云。按此篇論病。大抵出于靈樞經(jīng)脈篇。諸經(jīng)為病。篇內(nèi)曰所謂者。正以古有是語。而今述之也。高云。
六氣主時。始于厥陰。終于太陽。此舉三陽三陰經(jīng)脈之病。則太陽主春。正月為春之首。太陽為陽之首也。少陽主秋。九月為秋之終。少陽為陽之終也。陽明主夏。五月為夏之中。陽明居陽之中也。三陰經(jīng)脈。外合三陽。
雌雄相應(yīng)。太陰合陽明。故主十一月。十一月。冬之中也。少陰合太陽。故主十月。十月冬之首也。厥陰合少陽。故主三月。三月。春之終也。太陰為陰中之至陰。故又主十二月。十二月。陰中之至陰也。錯舉六經(jīng)之病。
復(fù)以三陽三陰。主四時之月。而錯綜解之。所以為脈解也。
腫腰痛
。熊。音誰。張同。馬吳音疽。張云。尻臀也。高本。腫。一字句。云。六元正紀(jì)大論曰。太陽終之氣。則病腰痛。故太陽經(jīng)脈之病。有腫以及腰痛也。簡按從肉。音誰。其音疽者。睢鳩之睢。從且。馬吳誤。。說文。尻也。漢東方朔傳。連尻。注。臀也。蓋從肉。故王釋為臀肉。此四字。
即與厥論腫首頭重。著至教論。干嗌喉塞。字法正同。高注非。
正月太陽寅
志云。太陽為諸陽主氣。生于膀胱水中。故以太陽之氣為歲首。(楊慎丹鉛錄云??季晻V^三皇三世。伏羲建寅。神農(nóng)建丑。黃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農(nóng)。周建子。宗黃帝。所謂正朔三而改也。簡按此云正月太陽寅。明是黃帝建寅。而非建子。緯書之言。難信據(jù)也。楊氏好讀內(nèi)經(jīng)。盍論及于此耶。)
病偏虛為跛者
高本。病上。有所謂二字。云。舊本。所謂二字。誤傳出也下。今改正。偏虛。猶偏枯。大奇論云。腎雍則髀大。跛易偏枯。故申明所謂病偏虛為跛者。
東解地氣而出也
東。宋本。作凍。馬吳高志并同。解下句。吳刪而字。云。凍解。解凍也。高云。
地凍始解。地氣從下而上出也。張云。正月東風(fēng)解凍。簡按東。作凍。則而字不妥。蓋謂陽氣自東方。解地氣之凍。而上出也。
所謂偏虛者
所謂二字。從高而刪之。為是。
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高云。經(jīng)筋篇云。手太陽之筋。其病應(yīng)耳中鳴。故申明所謂耳鳴者。乃陽氣萬物。
盛上而躍。躍則振動。故耳鳴也。
狂巔疾
張云。巔。癲同。按經(jīng)脈篇。足太陽經(jīng)脈條下。作癲。蓋古所通用也。所謂甚者。言陽邪盛也。陽邪實于陽經(jīng)。則陽盡在上。陰氣在下。上實下虛。故當(dāng)為狂癲之病。
浮為聾
高云。經(jīng)脈篇曰。手太陽之脈。入耳中。所生病者。耳聾。故申明所謂浮為聾者。是逆氣上浮。而為聾。皆在氣也。簡按馬云。脈浮則聾。非。
故為喑也
張云。聲由氣發(fā)。氣者陽也。陽盛則聲大。陽虛則聲微。若陽盛已衰。故喑啞不能言也。
內(nèi)奪
吳云。內(nèi)。謂房勞也。奪。耗其陰也。
喑俳
張云。俳。音排。無所取義。誤也。當(dāng)作痱。正韻。音沸。廢也。內(nèi)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故聲喑于上。體廢于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腎脈上挾舌本。下走足心。故為是病。高云。俳。
痱同。音肥。喑痱者。口無言。而四肢不收。故曰此腎虛也。簡按樓氏綱目。引本節(jié)及王注。俳。作痱。張注。蓋原于此。靈熱病篇云。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芍?。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樓氏綱目云。痱。
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營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蚱珡U。或全廢。皆曰痱也。漢賈誼傳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師古注。辟。足病。痱。風(fēng)病也。
(本出于說文。)由此觀之。痱。即仲景中風(fēng)篇。所謂邪入于臟。舌即難言者。蓋痱是病名。偏風(fēng)是所因。偏枯是病證。必非有別也。吳云。俳。陽事廢也。非。圣濟總錄。有喑俳門。載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地黃飲子等方。具于五十一卷。
少陰不至者厥也
張云。此釋上文內(nèi)奪而厥之義也。少陰者。腎脈也。與太陽為表里。若腎氣內(nèi)奪。
則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以陰虛無氣。無氣則陽衰。致厥之由也。簡按王注太陰之氣。逆上而行??梢?。
心之所表也
馬云。膽之脈行于脅。而心之脈出于腋。為心之表。故為心脅痛也。張云。少陽屬木。
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biāo)也。簡按張注仍王義。今從之。
九月陽氣盡
高云。若九月之時。陽氣已盡。而陰氣方盛。少陽火氣不盛。不能為心之表。故有心脅痛之病也。
陰氣藏物也
張云。陰邪凝滯。藏伏陽中。喜靜惡動。故反側(cè)則痛。高云。經(jīng)脈篇曰。足少陽病。
不能轉(zhuǎn)側(cè)。故申明所謂不可反側(cè)者。九月陰氣方盛。陰氣所以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少陽經(jīng)脈。有不可反側(cè)之病也。
草木畢落而墮
文選。潘岳寡婦賦。木落葉而隕枝。李善注云。毛萇詩傳曰。隕。墜也。千金方。蒲黃湯主療。小兒落床墮地。
氣盛而陽之下長
吳云。氣盛。氣盛于陰也。之。往也。下。下體也。陽之下。謂陽氣往下。如少陽之脈。出膝外廉。行于兩足。是也。長。生長也。陽為動物。長于兩足。故令躍。
相薄
張云。薄。氣相薄也。吳云。薄。摩蕩也。
水火相惡
高云。厥。為陰為水。乃水火相惡。又木能生火。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簡按本節(jié)所解。與陽明脈解篇異義。
所謂客孫脈云云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陽明之病。孫脈。孫絡(luò)脈也。
其孫絡(luò)太陰也
高云。陽明之脈。不從下行。而并于上。并于上者。則其孫絡(luò)之脈。合脾之大絡(luò)。而為太陰也。陽明并于上。故頭痛鼻鼽。孫絡(luò)太陰。故腹腫也。簡按此一句難通。故吳改作其頭之孫絡(luò)。腹之太陰也十字。張以為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jīng)之謂。俱臆見也。高注稍妥。姑從之。
上走心而為噫
馬云。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又口問篇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fù)出于胃。
故為噫。夫素問言心。而靈樞言胃。則此篇兼言陰氣走于胃。胃走于心。見三經(jīng)相須。而為噫也。(三經(jīng)。謂心脾胃。)
故嘔也
張云。脾胃相為表里。胃受水谷。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得后與氣
熊音。得后。謂得大便也。氣。謂快氣。馬云。后者。圊也。氣者。肛門失氣也。張同。
云。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yīng)十一月之氣。簡按吳云。氣。謂噯氣。誤。
陽氣皆傷
吳云。傷者。抑而不揚之意。高云。承秋之肅殺也。
嘔咳上氣喘也
張云。陽根于陰。陰根于陽?;ハ嘁幸病H絷幹袩o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根據(jù)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按前章。列本節(jié)義于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于腎經(jīng)。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根據(jù)從之義。簡按此原于吳注。而更詳焉。
色色
馬高云。二字衍文。吳改作邑邑。云。愁苦不堪貌。張云。當(dāng)作邑邑。不安貌。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內(nèi)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KTKT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nèi)奪。故應(yīng)深秋十月之候。簡按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云。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悒。說文。不安也。張注本此。
志載高說云。色色。猶種種也。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此解不通。今從張注。
陰陽內(nèi)奪
志云。秋氣始至。則陽氣始下。而未盛于內(nèi)。陰氣正出。而陰氣內(nèi)虛。則陰陽之氣。奪于內(nèi)矣。
煎厥
吳云。陽氣不治者。陽氣不舒也。肝氣當(dāng)治。而未得者。木性不得條達也。肝志怒。故善怒。
煎厥者。怒志煎熬厥逆也。張云。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梢娂遑视嘘庩柖C。簡按此與少陰。不相干涉。乃屬少陽厥陰之病。則為可疑。諸家不言及于此者。何。高獨以少陰君火之陽氣不治而釋之。此乃運氣家之言。竟不免牽強焉。張以陽氣不治。為陽虛。不可從。
陽氣入
吳云。陽邪入薄于腎。故善恐。張云。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薄。則傷腎而為恐。馬云。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腎。則為恐也。
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張云。胃無氣。胃氣敗也。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guān)。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yǎng)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經(jīng)脈篇。饑不欲食之義。
故變于色也
張云。色以應(yīng)日。陽氣之華也。陰勝于陽。則面黑色變。故應(yīng)秋氣。此即經(jīng)脈篇。面如漆柴之義。高云。地色。地蒼之色。如漆柴也。因秋時肅殺之氣。內(nèi)奪其精華。故至冬。則變于色而黑如地色也。
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
高云。經(jīng)脈篇云。腎病咳唾則有血。故申明所謂咳則有血者。乃陰血乘于陽位。
陽脈不歸于陰。故曰陽脈傷也。陰血乘陽。脈不歸陰。則陽脈滿。十月之時。陽氣未盛于上。未當(dāng)盛時而脈滿。
則陽氣內(nèi)逆。故滿則咳。咳則有血。而且見于鼻也。張云。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于口。衄則血見于鼻也。
疝
高云。猶疝也。言高腫也。經(jīng)脈篇云。厥陰病。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簡按王氏資生經(jīng)云。千金曰。氣沖主。明堂下經(jīng)曰。治疝。則是。即疝也。巢源云。者。陰核氣結(jié)腫大也。詳見于陰陽別論頹疝注。
厥陰者辰也
張云。辰。季春也。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于陽末。則為疝少腹腫。故應(yīng)三月之氣。
三月一振
吳云。振。物性鼓動也。張云。陽氣振也。高云。經(jīng)脈篇云。厥陰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故申明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之時。振動發(fā)生。草木向榮而華秀。故三月一振榮華。生機雖盛。猶未暢達。故萬物一皆俯而不仰也。
一俯而不仰也
馬云。凡俯者不可以仰。仰者不可以俯。故肝應(yīng)其時。腰痛之病。俯仰似難也。
所謂癃疝膚脹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厥陰之病。
。疝也。癃。溺閉也。癃疝膚脹者。陰器腫。不得小便。則膚脹也。簡按靈水脹篇云。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而不起。腹皮不變。此其候也。
曰陰亦盛
曰。吳本作由。張云。此復(fù)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張兆璜云。曰所謂。曰者者。是設(shè)為之問辭。下文是答辭。故增一曰字以別之。簡按上文。并無增一曰字者。
特于末節(jié)而有之??梢?。吳本似是。而吳云。陰亦盛者。言陽固盛。而陰亦盛也。此注恐非。亦字。承上文疝及腰脊痛而下之。蓋與平人氣象論。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之亦同義。
嗌干
馬云。陰陽相薄。而在內(nèi)為熱中。在上為嗌干也。高云。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病。甚則嗌干。手厥陰病。心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