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診候第五

    作者: 汪琥辨

    (診。非獨脈也。有自脈言者。有自證言者。有自形言者。有自色言者。有自聲言者。經(jīng)中五過四失。皆言診也。

    故分診候另為一門。此篇皆出素問。故文上不加別識。)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jìn)。經(jīng)脈未盛。絡(luò)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過。差也。

    即病也。)切脈動靜。(脈診。)而視精明。(神診。精氣神明。王注。作目睛明穴。未確。)察五色。(色診。)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qiáng)弱。(證診。)形之盛衰。(形診。)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萬物之外。六合之內(nèi)。天地之變。陰陽之應(yīng)。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陽生而之盛。)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陰少而至壯。)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脈因時變。)以春應(yīng)中規(guī)。(圓滑。)夏應(yīng)中矩。(方大。)秋應(yīng)中衡。(澀平。)冬應(yīng)中權(quán)。(沉石。)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脈與時不相應(yīng)。與藏不相應(yīng)者。皆曰相失。分其生克之期日。則可以知死時矣。)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jì)。從陰陽始。始之有經(jīng)。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bǔ)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心欲虛。神欲靜。)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以氣漸降。如蟲之欲蟄藏。)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知內(nèi)者按而紀(jì)之。(內(nèi)而在臟在腑。)知外者終而始之。(外而在表來經(jīng)。)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四時表里。必須明辨。

    王注。知外謂知色象。似與持脈不合。)尺內(nèi)兩旁。則季脅也。(肋骨盡處名季脅。季脅近腎。尺主之。)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少腹。王注。外謂外側(cè)。里謂內(nèi)側(cè)。李士材曰。外謂前半部。里謂后半部。)中附上。(中部關(guān)脈。)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膈。(左手關(guān)脈。膈謂膈中。)右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右手關(guān)脈。)上附上。(上部寸脈。)右外以候肺。

    內(nèi)以候胸中。(右手寸脈。)左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左手寸脈。)前以候前。后以候后。(關(guān)前以候前。關(guān)后以候后。

    吳注。前指候前。后指候后。亦此義也。)上竟上者。(由尺至寸。)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自寸至尺。)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內(nèi)經(jīng)診法也。吳注曰。尺外以候腎。內(nèi)以候腹。小腸膀胱。居少腹也。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膈。不及膽者。

    寄于肝也。左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膻中即心包也。高陽生以大小腸列于寸。三焦配于左尺。命門列于右尺。而膻中則不與焉。特以心與小腸為表里。肺與大腸為表里耳。不知經(jīng)絡(luò)雖為表里。而大小腸皆在下焦。焉能越中焦而見脈于寸上乎?;室宰蟪咧餍∧c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后陰之病。可稱只眼。又靈樞云。宗氣出于上焦。營氣出于中焦。

    衛(wèi)氣出于下焦。上焦在于膻中。中焦在于中脘。下焦在臍下陰交。故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guān)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今列三焦于右尺。不亦妄乎。又腎雖一臟。而有左右兩枚。命門穴在督脈第七椎兩腎之間。一陽居二陰之中。所以成乎坎也。內(nèi)經(jīng)并無命門之經(jīng)。何以循經(jīng)而見脈于寸口乎。)推而外之。內(nèi)而不外。有心腹積也。(吳注。

    浮取之而脈沉。為病在里。)推而內(nèi)之。外而不內(nèi)。身有熱也。(沉取之而脈浮。為病在表。)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上部盛而下無陽氣。升而不降。故腰足冷。)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下部盛而上無陽氣。降而不升。

    故頭項痛。甲乙經(jīng)作推而上之。下而不上。推而下之。上而不下。文尤順而義同。昂按。此即五常政大論所謂上取下取。

    內(nèi)取外取。以求其過是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脈少血少。故有腰痛脊痛。不仁不用等病。)(脈要精微論)診病之始。五決為紀(jì)。(以五臟之脈。為決生死之綱紀(jì)。)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源也。母應(yīng)時旺氣也。)所謂五決者。五脈也。(即五臟之脈。)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梢灾竸e。五臟之象??梢灶愅?。五臟相音。(相。猶色也。)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梢匀f全。赤(色赤。)脈之至也。喘(脈來喘急。)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

    (心肺藏高。故皆言喘。喘為心氣不足。堅為病氣有余。痹者。藏氣不宣行也。)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金火相戰(zhàn)。)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酒味辛熱。助火克金。加之使內(nèi)。則腎氣虛。虛必盜母氣以自養(yǎng)。肺金益衰。而不能行氣。故氣積于胸中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

    (長而彈手。為弦緊為寒。)有積氣在心下。支。(支主脅。肝主脅。脅近心。故曰心下。)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肝脈絡(luò)陰器。故疝亦屬肝病。)腰痛足清頭痛。(肝脈所過。陰脈者。下行極而上。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王注。若腎氣逆上。則為厥疝。不上則但為脾積。)女子同法。(女子亦有疝。

    但不名疝而名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dāng)風(fēng)。(脾主四肢。風(fēng)木克土。)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上字未詳。馬注。尺脈之上。堅而且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陰器。)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濕氣趨下。必歸于腎。)(五臟生成論)天地之至數(shù)。合于人形氣血。通決死生。為之奈何。曰。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九為奇數(shù)之極。)一者天。

    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yīng)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diào)虛實。而除邪疾。上部天。兩額之動脈。(額兩旁動脈。王注。足少陽脈氣所在。)上部地。兩頰之動脈。(鼻之兩旁。近巨之分動脈。

    足陽明脈氣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動脈。(耳前陷中動脈。手少陽脈氣所行。)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也。寸口中經(jīng)渠穴動脈。)中部地。手陽明也。(謂大腸。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脈。)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掌后銳骨之下。神門之分動脈。)下部天。足厥陰也。(謂肝脈。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陰股中動脈。女子取太沖。

    在足大趾本節(jié)后二寸陷中。)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足內(nèi)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動脈。)下部人。足太陰也。

    (謂脾脈。足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nèi)箕門之分動脈。)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腸胃。)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王注。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志。是謂神藏五。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是謂形藏四。張注。形藏四。謂胃大小腸膀胱。藏有形之物也。膽無出無入。三焦有名無形。皆不藏有形者也。于理亦通。但于本文欠貫。馬注。古人診脈。凡頭面手足之動脈。無不診之。猶傷寒論多以趺陽脈言之也。其九候法。亦以三部中有天地人。與后世之浮中沉不同也。頗得古義。)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大抵肥人脈沉。瘦人脈浮。)以調(diào)其氣之虛實。(肥人血實氣虛。瘦人氣實血虛。)實則瀉之。虛則補(bǔ)之。(此言刺法。統(tǒng)肥瘦而言。)必先去其血脈。(刺去留邪。)而后調(diào)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形盛脈細(xì)。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喘滿。)者死。(形氣不相得。)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diào)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目內(nèi)陷者死。(諸脈皆屬于目。)察九候獨小者病。(九部之中。一部獨小。下同。)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吳注。沉伏。)病。(此九候中。又有七診之法。)九候之脈。皆沉細(xì)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shù)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寒熱病者。以平旦死。(吳注。寒死夜半。熱死日中。平旦為陰陽交會之中。)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火旺于午。)病風(fēng)者。以日夕死。(風(fēng)屬卯木。日入申酉。屬金。

    金克木。)病水者。以夜半死。(水旺亥子。)其脈乍疏乍數(shù)。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日。脾絕故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diào)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fēng)氣之病。及經(jīng)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風(fēng)病之脈。有獨大獨疾者。經(jīng)血不足。有獨小獨遲者。)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fā)噦噫。(胃為噦。

    呃逆也。心為噫。噯氣也。)(三部九候論)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皮部論)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

    (子病及母。)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木邪克土。)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驚則氣亂。神無所根據(jù)。故喘出肺而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水氣通腎。)當(dāng)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yuǎn)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經(jīng)脈別論)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nèi)生。名曰脫營。(心志不樂。營血不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富則膏粱。貧則藜藿。藏液不生。)五氣留運(yùn)。病有所并。醫(y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內(nèi)無可求。外無可驗。)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惡寒之貌。)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wèi)。內(nèi)奪于營。(王注。血為憂煎。氣隨悲減。)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過也。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

    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逆氣上行。滿于經(jīng)絡(luò)。使神氣離散。)愚醫(yī)治之。不知補(bǔ)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病能論。奇恒者。

    言奇病也。)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失勢。)及欲侯王。(妄念。)故(舊也。)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nèi)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為攣。(不得志而氣血傷。筋骨攣。)醫(yī)不能嚴(yán)。不能動神。外為柔弱。(委曲隨順。)亂至失常。病不能移。此治之四過也。凡診者。

    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吳注。始病今病。以及余事。)切脈問名。當(dāng)合男女。(王注。男陽氣多。左大為順。女陰氣多。

    右大為順。)離絕菀(郁。)結(jié)。憂恐喜怒。(王注。離。間其親愛也。絕。斷其所懷也。菀。思慮郁積也。結(jié)。怫郁不解也。憂則志苦??謩t氣下。喜則憚散。怒則逆亂。)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shù)之語。當(dāng)富大傷。斬筋絕脈。

    身體復(fù)行。令澤不息。(身雖復(fù)舊。而色澤尚未滋息。)故(舊也。)傷敗結(jié)。留薄歸陽。(王注。謂陽經(jīng)及六腑。張注。

    由陰傷而及于陽。)膿積寒炅。(內(nèi)積膿血。外為寒熱。)粗工治之。亟刺陰陽。(不別陰陽。而妄刺之。)身體解散。四肢轉(zhuǎn)筋。死日有期。醫(yī)不能明。此治之五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jì)。五臟六腑。雌雄表里。

    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jīng)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八正神明論。八正者。所以候八風(fēng)之虛邪。以時至者也。九候。見前篇。)(疏五過論)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lán)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