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神應經》 諸風部

    作者: 陳會撰、劉瑾補輯

    偏風半身不遂∶肩 曲池 列缺 合谷 手三里 環(huán)跳 風市 三里 委中 絕骨

    丘墟 陽陵泉 昆侖 照海

    足無膏澤∶上廉

    左癱右瘓∶曲池 陽溪 合谷 中渚 三里 陽輔 昆侖

    肘不能屈∶腕骨

    偏腫∶列缺 沖陽

    身體反折∶肝俞

    中風肘攣∶內關

    目戴上∶絲竹空

    吐涎∶絲竹空 百會

    不識人∶水溝 臨泣 合谷

    脊反折∶啞門 風府

    風痹∶天井 尺澤 少海 委中 陽輔

    驚癇∶尺澤(一壯) 少沖 前頂 束骨

    風癇∶神庭 百會 前頂 涌泉 絲竹空 神闕(一壯) 鳩尾(三壯)

    風勞∶曲泉 膀胱俞(七壯)

    風疰∶百會(三壯) 肝俞(三壯) 脾俞(三壯) 腎俞(年為壯) 膀胱俞

    風眩∶臨泣 陽谷 腕骨 申脈

    中風∶臨泣 百會 肩井 肩 曲池 天井 間使 內關 合谷 風市 三里 解溪 昆侖 照海

    口眼 ∶列缺 太淵 二間 申脈 內庭 行間 通谷 地倉 水溝 頰車 合谷

    啞∶支溝 間使 合谷 魚際 靈道 陰谷 復溜 然谷 通谷

    口噤不開∶頰車 承漿 合谷

    凡患風癇疾發(fā)則僵仆在地∶灸風池 百會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之?”

    答曰∶“人未中風時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fā)酸疼頰痹,良久方解,此將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與絕骨穴四處各三壯,后用薄荷及桃柳葉煎湯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于瘡口中出也?!本寞徣舸汉?,秋更灸;秋好,春更灸,常令二足上有灸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jié),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于七處各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百會 二耳前發(fā)際 三肩井 四風市 五三里 六絕骨 七曲池。

    上七穴神效極多,根據法灸之,萬無一失也。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并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