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神應經(jīng)》 灸四花穴法

    作者: 陳會撰、劉瑾補輯

    (圖缺)

    第一次二穴∶

    先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用蠟蠟之,勿令展縮。以繩頭于男左女右腳大KT 趾端比順腳底下纏定,引繩至腳跟,直上腳肚,至曲KT 中大橫紋截斷。令患人解發(fā)分兩邊,要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后。乃平身正坐,將先比繩子一頭于鼻端上按定,引繩向上,循頭縫腦后,貼肉垂下,當脊骨正中繩頭盡處,以墨點記之。婦人纏足者,不遂生成自然之理,若以足量,必定不及也。當于右肩 穴點定,以繩頭按其穴上,伸手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是穴。男子亦可。

    卻令患人合口,以短蠟繩一頭自左角按定,勾起繩子向上至鼻根,斜下至口右角作△,就,齊口角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折取中,以墨點記之。將于先脊骨墨點處,以繩子上中心墨點,正壓脊骨墨點上,兩頭取,手勿令高下,于繩子兩頭,以墨圈記之。此是二穴也。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

    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蠟繩繞項,自大椎骨上掛住,向前雙垂與鳩尾尖齊(是心蔽骨。人無心蔽骨者,從胸前歧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鳩尾也),即雙截斷,就轉(zhuǎn)繩頭向項后,將繩當喉嚨結(jié)骨上按住,以其繩夾項雙垂,循脊骨上,正中繩頭盡處,以墨點記之。卻令患人合口,以短蠟繩于口上橫量如一字樣,齊兩吻截斷,如前折中于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如前法,繩子兩頭盡處,以墨圈記之。此是“四花穴”橫二穴也。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各七壯至二七壯,至百二十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火瘡發(fā)時,方根據(jù)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

    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繩子,于第二次雙繩頭盡處脊骨上墨點處,以短繩中墨點骨上墨點,上下直放,務要中正。相停于上下,繩頭盡處,以墨圈記之。此是“四花穴”上下二穴也。

    以上是第三次點穴,謂之“四花穴”。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取火日灸之,惟用三月三日艾最佳。百日內(nèi)慎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后仍覺未瘥,復于初穴上再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