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氣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葉天士曰∶知母氣寒,稟水氣而入腎;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腎屬水,心屬火,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消渴;火熏五內(nèi),則病熱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腎水也。除邪氣者,苦寒之氣味能除燥火之邪氣也。熱勝則浮,火勝則腫;苦者清火,寒能退熱,故主肢體浮腫也。腫者水臟,其性惡燥,燥則開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關(guān)門而水自下也。補不足者,苦寒補寒水之不足也。益氣者,苦寒益五臟之陰氣也。
愚按∶《金匱》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節(jié)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可知長沙諸方,皆從《本經(jīng)》來也。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氣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葉天士曰∶知母氣寒,稟水氣而入腎;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腎屬水,心屬火,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消渴;火熏五內(nèi),則病熱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腎水也。除邪氣者,苦寒之氣味能除燥火之邪氣也。熱勝則浮,火勝則腫;苦者清火,寒能退熱,故主肢體浮腫也。腫者水臟,其性惡燥,燥則開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關(guān)門而水自下也。補不足者,苦寒補寒水之不足也。益氣者,苦寒益五臟之陰氣也。
愚按∶《金匱》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節(jié)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可知長沙諸方,皆從《本經(jīng)》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