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氣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張隱庵曰∶丹參、元參皆氣味苦寒,而得少陰之氣化。但元參色黑,稟少陰寒水之精而上通于天;丹參色赤,稟少陰君火之氣而下交于地;上下相交,則中土自和。故元參下交于上,而治腹中寒熱積聚;丹參上交于下,而治心腹寒熱積聚。君火之氣下交,則土溫而水不泛溢,故治腸鳴幽幽如走水。破癥除瘕者,治寒熱之積聚也;止煩滿益氣者,治心腹之邪氣也。
夫止煩而治心邪,止?jié)M而治腹邪,益正氣,所以治邪氣也。
陳修園曰∶今人謂一味丹參,功兼四物湯,共認(rèn)為補(bǔ)血行血之品,為女科之專藥,而丹參之真功用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