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薅田藨

    《中藥大辭典》:薅田藨拼音注音Hāo Tián Pāo別名

    藨(《爾雅》),蛇泡竻、黑龍骨(《生草藥性備要》),三月泡(《辰溪縣志》),紅梅消、紅瑣梅、過江龍、倒筑傘(《植物名實(shí)圖考》),薅秧泡(《分類草藥性》),牙鷹竻(《廣州植物志》),倒生根、毛葉仙橋(《貴州民間方藥集》),虎波草、布田菠草、播田花(《福建民間草藥》),乳癰泡、鷹爪竻,種田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天青地白草(《江蘇植藥志》),細(xì)蛇凼、小還魂(《南寧市藥物志》),五月藨刺、龍船藨、紅花脬竻(《江西民間草藥》),栽秧泡(《重慶草藥》),蛇泡果(《中華內(nèi)科雜志》8(4):359,1960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茅莓全草。7~8月采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向陽的山坡或山溝的兩側(cè)以及山路旁。分布幾遍全國。產(chǎn)江蘇、廣西、福建、江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茅莓(《本草拾遺》)

    落葉小灌木,高約1米。枝呈拱形彎曲,具短柔毛和倒生皮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通常3枚,有時5枚,頂生小葉菱狀卵形至闊倒卵形,側(cè)生小葉常為寬倒卵圓形,較小,具淺裂,先端鈍,基部闊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短絨毛;托葉針狀?;〝?shù)朵成傘房花序或短總狀花序;萼片5,綠色,具絨毛;花瓣5,直立,闊倒卵形,較花萼長,粉紅色或紫色:雄蕊多數(shù);雌蕊多數(shù),花柱宿存。聚合果球形,紅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性狀

    干燥花枝長約30厘米,葉片多少脫落,枝的表面紅棕色或枯黃色,散生有短刺;質(zhì)地堅實(shí),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葉片表面黃綠色,背面灰白色,具柔毛,常破碎不全,大多皺縮卷曲;花穗多數(shù)枯萎,花瓣多萎落不存。氣微弱,味微苦而澀。以干燥、葉片多、無雜質(zhì)者為佳。

    性味

    甘酸,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澀酸。"

    ②《本草求原》:"酸澀,平。"

    ③《嶺南采藥錄》:"味苦,微寒。"

    ④《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解毒,殺蟲。治吐血,跌打刀傷,產(chǎn)后瘀滯腹痛,痢疾,痔瘡,疥瘡,瘰疬。

    ①《生草藥性備要》:"除螆疥,殺蟲,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疬;十蒸九曬治吐血,止牙痛。"

    ②《本草求原》:"薳:止刀傷血。"

    ③《南寧市藥物志》:"散瘀,止痛,化痰。治跌打,咳嗽,產(chǎn)后瘀痛,赤痢,熱眼。"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錢;或浸酒。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創(chuàng)傷出血:薅田藨葉曬燥,研細(xì)末,敷傷口,潔布條扎護(hù)。(《江西民間草藥》)

    ②治瘰疬:蛇泡竻葉搗爛敷。(《嶺南采藥錄》)

    ③治汗斑及白泡瘡:蛇泡竻莖葉,燒灰,和茶油涂。(《嶺南采藥錄》)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薅田藨拼音注音Hāo Tián Pāo別名

    藨、蛇泡竻、黑龍骨、三月泡、紅梅消、紅瑣梅、過江龍、倒筑傘、薅秧泡、牙鷹竻、倒生根、毛葉仙橋、虎波草、布田菠草、播田花、乳癰泡、鷹爪竻、種田蒲、天青地白草、細(xì)蛇(乙水)、小還魂、五月藨刺、龍船藨、紅花脬竻、兩頭粘、五月紅、陳刺波、草楊梅、仙人搭橋

    英文名Japanese Raspberry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策科植物茅莓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parvifolius 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坡雜木林下、向陽山谷、路旁或荒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茅莓 小灌木,高約1-2m。枝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有時5,先端小葉菱狀圓形到寬倒卵形,側(cè)生小葉較小,寬倒卵形至楔狀圓形,長2-5cm,寬1.5-5cm,先端圓鈍,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齒,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葉柄長5-12cm,頂生小葉柄長1-2cm,與葉軸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葉條形。傘房花序有花3-10朵;總花梗和花梗密生絨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針刺,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粉紅色或紫紅色,直徑6-9mm;雄蕊花絲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徑1.5-2cm,紅色?;ㄆ?-6月,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耐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一般土壤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株繁殖法。于冬季落葉后或早春萌芽前,在老樹的株叢旁邊挖取帶有側(cè)根的枝條,分成單株,剪去頂端部分枝條,用黃泥漿水漿根,按行株距40cm×30cm開穴定植,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及壓實(shí),淋透水。

    田間管理 栽后1-2年,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糞水1次。

    性狀

    本品長短不一,枝和葉柄具小鉤刺,枝表面紅棕色或枯黃色;質(zhì)堅,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髓。葉多皺縮破碎,上面黃綠色,下面灰白色,被柔毛。枝上部往往附枯萎的花序,花瓣多已掉落,萼片黃綠色,外卷,兩面被長柔毛。氣微弱,味微苦澀。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含赤霉素A32(gibberellin A32)及其他赤霉素。此外,該植物還含有: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維生素(vitamin)C,L-去氫抗壞血酸(L-dehydroascorbic acid)鞣質(zhì)(tannin),β-胡蘿卜素(β-carotene),和a-生育酚(a-tocopherol)。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茅莓水提醇沉法所得提取物(以下簡稱水提取物)10g/kg,20g/kg,40g/kg分別給小鼠灌胃,連續(xù)3d,可使出血時間縮短25%-37%,凝血時間也明顯縮短,有加速止血的作用。

    2.抗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試驗(yàn)表明,水提取物2g/kg灌胃,連續(xù)3d,可使其血栓形成明顯抑制,并明顯縮短其優(yōu)球蛋白溶解時間,提示茅莓能提高體內(nèi)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

    3.抗心肌缺血 茅莓水提物6g(生藥)/kg給大鼠灌胃,連續(xù)3d,最后1次給藥后1h處死動物,摘取心臟,作Langendorff離體心臟灌流,結(jié)果表明茅莓能明顯增加冠脈流量。按上法給藥也可明顯對抗由垂體后葉素誘發(fā)的大鼠缺血性心電圖改變。此外,小鼠常壓和低壓缺氧耐力試驗(yàn)表明,茅莓水提物灌胃可使動物耐缺氧能力明顯增強(qiáng)。

    4.毒性 以茅莓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劑量達(dá)80g/kg,除稍有厭食,偶見稀便外,無其他明顯中毒癥狀。故其最大耐受量(小鼠口服)大于80g/kg,該劑量已相當(dāng)于人用量133倍。

    歸經(jīng)

    肝;肺;腎經(jīng)

    性味

    苦、澀;涼;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殺蟲療瘡。主感冒發(fā)熱,咳嗽痰血,痢疾,跌打損傷,產(chǎn)后腹痛,疥瘡,癤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未撒。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除疥,殺蟲,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癘;十蒸九曬治吐血,止牙痛。

    2.《本草求原》:止刀傷血。

    3.《南寧市藥物志》:散瘀,止痛,化痰。治跌打,咳嗽,產(chǎn)后瘀痛,赤痢,熱眼。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刺莓果、刺木果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出處出自《黑龍江中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光葉山刺玫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xì)柔毛。葉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