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茅莓根(《福建中草藥》)。
《福建民間草藥》
為薔薇科植物茅莓的根。
根含鞣質4.5%,糖2.3%,黃酮甙1.6%。
甘苦,平。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涼。"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平,無毒。"
③《重慶草藥》:"苦,平,無毒。"
《重慶草藥》:"孕婦禁用。"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肝炎,瀉痢,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結石,咳血,吐血,婦人崩漏,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浸酒壯筋骨。"
②《本草求原》:"治瘰疬。炒存性,開油搽坐板瘡。"
③《植物名實圖考》:"養(yǎng)筋活血,消紅退腫。"
④《分類草藥性》:"治吐血,經水不調,跌打損傷。"
⑤《嶺南采藥錄》:"理蛇傷,感冒夾色。"
⑥《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驅風,治風濕疼痛,癲狂。解熱毒,治疔瘡腫毒。"
⑦《福建民間草藥》:"益陰澀精,療脾泄,止下痢。"
⑧《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祛風除濕。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肝炎,咳血,吐血,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跌打損傷,風濕骨痛。"
⑨《中國藥植志》:"治慢性肝炎。"
內服:煎湯,2~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①治月經不調:薅秧泡根一斤,紅澤蘭四兩,劉寄奴根四兩。泡酒服,早晚各服一酒杯。(《重慶草藥》)
②治婦人崩漏:薅田藨根一兩,烏藨刺根一兩,川白蠟二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婦人白帶:薅田藨根一兩至一兩五錢,瘦豬肉燉湯,以湯煎藥服。(《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冷痹,久年關節(jié)疼痛:薅田藨根五斤,煎湯去渣,同老母雞(去毛及腸雜)一只燉服。(《閩東本草》)
⑤治關節(jié)炎:㈠茅莓根二兩,白酒一斤。浸泡一周后,每服一小盅,日服二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㈡茅莓根二至四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黃疸:薅田藨根二至四兩,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胃痛:茅莓干根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糖尿病:薅田藨根二至四兩,豬小肚一至二個。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小兒疳積:茅莓干根五錢,加龍眼適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⑩治喉蛾:薅田藨根搗爛,浸米泔含漱。(《閩東本草》)
⑾治療過敏性皮炎:茅莓根、明礬各適量。先將茅莓根煎醋,后加入明礬。外洗患處,日一次。(福建《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骨髓炎:鮮茅莓根白皮適最,加燒酒少許,同搗敷患處,一日二次。亦可配合茅莓全草四兩煎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①治療泌尿系結石
取鮮茅莓根或全草4兩切碎,加酒成食醋4兩,水適量,煎1小時取汁頓服或分2次服。每日1劑,服至排除結石或癥狀消失。治療54例,27例從小便中排出結石,19例癥狀消失但無明顯排石,7例無效改用手術治療。服藥后排石時間最短3小時,最長14天,一般在5~6天;排出的結石最大直徑0.6厘米,最小者呈砂粒樣;排石最多者達101粒;多發(fā)性結石服藥后不能一次排盡,一般需5天左右才能排完。另觀察24例,治愈(癥狀消失,排尿時檢到結石,或X線復查結石陰影消失)15例,好轉(癥狀消失,X線復查結石位置下移)2例。最短1天,最長33天,平均4~6天。初步認為:本藥對直徑0.6或1厘米以下的結石效果較好;對1厘米以上及腎盂內多角結石或腎盞內結石效果較差,如服藥2周未見奏效者,應以手術治療為宜。治程中曾發(fā)現部分直徑在1厘米以上的腎盂結石,服藥后位置發(fā)生改變,但結石未見變小,因此認為本藥尚無溶解結石作用。一般病人服藥后尿量有輕度增多,排石前常伴有短暫疼痛或感疼痛加劇。由此推斷,本藥有使輸尿管增強蠕動和輕度利尿作用,從而有利于結石的排出。治程中除少數病例服藥后胃病加劇外,未見明顯副作用。
②治療絲蟲病
取鮮紅梅消根1斤,洗凈去除外層粗皮。切碎,加白酒2斤浸泡10~15天,去渣過濾?,F癥期(象皮腿)病人在發(fā)作前和前驅期服30毫升(成人),每日1次,連服3天。帶蟲期每日1次,每次15-20毫升(成人),睡前服,4日為一療程。觀察現癥期患者13例,治療后僅復發(fā)1例,輕度消腫6例,中度消腫7例;帶蟲期病人經服藥半月至6個月后,復查27例,結果22例轉陰。
茅莓根、托盤根、米花托盤根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茅莓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parvifolius L.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坡雜木林下、向陽山谷、路旁或荒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茅莓 小灌木,高約1-2m。枝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數羽狀復葉;小葉3,有時5,先端小葉菱狀圓形到寬倒卵形,側生小葉較小,寬倒卵形至楔狀圓形,長2-5cm,寬1.5-5cm,先端圓鈍,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齒,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葉柄長5-12cm,頂生小葉柄長1-2cm,與葉軸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葉條形。傘房花序有花3-10朵;總花梗和花梗密生絨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針刺,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粉紅色或紫紅色,直徑6-9mm;雄蕊花絲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徑1.5-2cm,紅色?;ㄆ?-6月,果期7-8月。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耐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于冬季落葉后或早春萌芽前,在老樹的株叢旁邊挖取帶有側根的枝條,分成單株,剪去頂端部分枝條,用黃泥漿水漿根,按行株距40cm×30cm開穴定植,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及壓實,淋透水。
田間管理 栽后1-2年,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糞水1次。
性狀鑒別 根長短不等,多扭曲,直徑0.4-1.2cm。上端較粗,呈不規(guī)則塊狀,常附殘留莖基。表面灰褐色,有縱皺紋,栓皮有時剝落,露出紅棕色內皮。質堅硬,斷面淡微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栓內層少數細胞含黃色物質。韌皮部寬廣,有韌皮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方晶,老根偶見單個石細胞散在。木質部導管多數單個,少數2-3個相連。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根含(-)-表兒茶精[(-)-epicatech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肝;肺;腎經
甘苦;涼;無毒
《重慶草藥》:孕婦禁用。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涼血。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肝炎;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結石;跌打損傷;咳血;吐血;崩漏;疔瘡腫毒;腮腺炎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或研未調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茅莓根(《福建中草藥》)。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茅莓的根。
化學成分根含鞣質4.5%,糖2.3%,黃酮甙1.6%。
性味甘苦,平。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涼。"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平,無毒。"
③《重慶草藥》:"苦,平,無毒。"
注意《重慶草藥》:"孕婦禁用。"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肝炎,瀉痢,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結石,咳血,吐血,婦人崩漏,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浸酒壯筋骨。"
②《本草求原》:"治瘰疬。炒存性,開油搽坐板瘡。"
③《植物名實圖考》:"養(yǎng)筋活血,消紅退腫。"
④《分類草藥性》:"治吐血,經水不調,跌打損傷。"
⑤《嶺南采藥錄》:"理蛇傷,感冒夾色。"
⑥《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驅風,治風濕疼痛,癲狂。解熱毒,治疔瘡腫毒。"
⑦《福建民間草藥》:"益陰澀精,療脾泄,止下痢。"
⑧《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祛風除濕。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肝炎,咳血,吐血,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跌打損傷,風濕骨痛。"
⑨《中國藥植志》:"治慢性肝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復方①治月經不調:薅秧泡根一斤,紅澤蘭四兩,劉寄奴根四兩。泡酒服,早晚各服一酒杯。(《重慶草藥》)
②治婦人崩漏:薅田藨根一兩,烏藨刺根一兩,川白蠟二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婦人白帶:薅田藨根一兩至一兩五錢,瘦豬肉燉湯,以湯煎藥服。(《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冷痹,久年關節(jié)疼痛:薅田藨根五斤,煎湯去渣,同老母雞(去毛及腸雜)一只燉服。(《閩東本草》)
⑤治關節(jié)炎:㈠茅莓根二兩,白酒一斤。浸泡一周后,每服一小盅,日服二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㈡茅莓根二至四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黃疸:薅田藨根二至四兩,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胃痛:茅莓干根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糖尿病:薅田藨根二至四兩,豬小肚一至二個。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小兒疳積:茅莓干根五錢,加龍眼適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⑩治喉蛾:薅田藨根搗爛,浸米泔含漱。(《閩東本草》)
⑾治療過敏性皮炎:茅莓根、明礬各適量。先將茅莓根煎醋,后加入明礬。外洗患處,日一次。(福建《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骨髓炎:鮮茅莓根白皮適最,加燒酒少許,同搗敷患處,一日二次。亦可配合茅莓全草四兩煎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①治療泌尿系結石
取鮮茅莓根或全草4兩切碎,加酒成食醋4兩,水適量,煎1小時取汁頓服或分2次服。每日1劑,服至排除結石或癥狀消失。治療54例,27例從小便中排出結石,19例癥狀消失但無明顯排石,7例無效改用手術治療。服藥后排石時間最短3小時,最長14天,一般在5~6天;排出的結石最大直徑0.6厘米,最小者呈砂粒樣;排石最多者達101粒;多發(fā)性結石服藥后不能一次排盡,一般需5天左右才能排完。另觀察24例,治愈(癥狀消失,排尿時檢到結石,或X線復查結石陰影消失)15例,好轉(癥狀消失,X線復查結石位置下移)2例。最短1天,最長33天,平均4~6天。初步認為:本藥對直徑0.6或1厘米以下的結石效果較好;對1厘米以上及腎盂內多角結石或腎盞內結石效果較差,如服藥2周未見奏效者,應以手術治療為宜。治程中曾發(fā)現部分直徑在1厘米以上的腎盂結石,服藥后位置發(fā)生改變,但結石未見變小,因此認為本藥尚無溶解結石作用。一般病人服藥后尿量有輕度增多,排石前常伴有短暫疼痛或感疼痛加劇。由此推斷,本藥有使輸尿管增強蠕動和輕度利尿作用,從而有利于結石的排出。治程中除少數病例服藥后胃病加劇外,未見明顯副作用。
②治療絲蟲病
取鮮紅梅消根1斤,洗凈去除外層粗皮。切碎,加白酒2斤浸泡10~15天,去渣過濾?,F癥期(象皮腿)病人在發(fā)作前和前驅期服30毫升(成人),每日1次,連服3天。帶蟲期每日1次,每次15-20毫升(成人),睡前服,4日為一療程。觀察現癥期患者13例,治療后僅復發(fā)1例,輕度消腫6例,中度消腫7例;帶蟲期病人經服藥半月至6個月后,復查27例,結果22例轉陰。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薅田藨根拼音注音Hāo Tián Pāo Gēn別名茅莓根、托盤根、米花托盤根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Raspberry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茅莓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parvifolius L.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坡雜木林下、向陽山谷、路旁或荒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茅莓 小灌木,高約1-2m。枝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數羽狀復葉;小葉3,有時5,先端小葉菱狀圓形到寬倒卵形,側生小葉較小,寬倒卵形至楔狀圓形,長2-5cm,寬1.5-5cm,先端圓鈍,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齒,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葉柄長5-12cm,頂生小葉柄長1-2cm,與葉軸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葉條形。傘房花序有花3-10朵;總花梗和花梗密生絨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針刺,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粉紅色或紫紅色,直徑6-9mm;雄蕊花絲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徑1.5-2cm,紅色?;ㄆ?-6月,果期7-8月。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耐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于冬季落葉后或早春萌芽前,在老樹的株叢旁邊挖取帶有側根的枝條,分成單株,剪去頂端部分枝條,用黃泥漿水漿根,按行株距40cm×30cm開穴定植,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及壓實,淋透水。
田間管理 栽后1-2年,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糞水1次。
性狀性狀鑒別 根長短不等,多扭曲,直徑0.4-1.2cm。上端較粗,呈不規(guī)則塊狀,常附殘留莖基。表面灰褐色,有縱皺紋,栓皮有時剝落,露出紅棕色內皮。質堅硬,斷面淡微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栓內層少數細胞含黃色物質。韌皮部寬廣,有韌皮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方晶,老根偶見單個石細胞散在。木質部導管多數單個,少數2-3個相連。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化學成分根含(-)-表兒茶精[(-)-epicatech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菜油甾醇(campesterol)。
歸經肝;肺;腎經
性味甘苦;涼;無毒
注意《重慶草藥》:孕婦禁用。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涼血。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肝炎;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結石;跌打損傷;咳血;吐血;崩漏;疔瘡腫毒;腮腺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或研未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