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生理學》 (一)腦電圖的波形

    腦電圖的波形分類,主要是依據(jù)其頻率的不同來人工劃分的。在不同條件下,波形頻率的快慢可有顯著的差別,每秒0.5-3次的波稱為δ波,4-7次的波稱為θ波,8-13次的波稱為α波,14-30次的波稱為β波。一般說來,頻率慢的波其波幅常比較大,而頻率快的波其波幅就比較小。例如,在成年人頭上皮上引導時,δ波可有20-200μV,α波有20-100μV,而β波只有5-20μV(圖10-46)。

    正常腦電波各種波形

    圖10-46 正常腦電波各種波形

    各種波都可在皮層的不同區(qū)域引得,但枕葉區(qū)域其α波活動比較顯著,而β波在額葉與頂葉比較顯著。有時,β波與α波同時在一個部位出現(xiàn),而β波重合在α波的上面。人類α波在清醒、安靜并閉眼時即出現(xiàn)。α波出現(xiàn)時,在枕葉部位最大,并可具有時大時小的變化;即波幅先由小逐漸變大,然后又由右面變小,接著又由小變大,如此反復,形成α波的梭形,每一梭形持續(xù)約1-2s。睜開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時,α波立即消失而呈現(xiàn)快波,這一現(xiàn)象稱為α波阻斷,如果被試者又安靜閉眼時,則α波又重現(xiàn)。在困倦時,一般可見θ波。成人清醒狀態(tài)下,幾乎是沒有θ波的,但在睡眠期間皮層腦電圖可出現(xiàn)δ波。如將睡者喚醒,δ波即轉成快波。因此,一肌認為快波是新皮層處在緊張活動狀態(tài)時的主要腦電活動表現(xiàn),α波是皮層處在安靜狀態(tài)時的主要表現(xiàn),慢波是睡眠狀態(tài)下的主要表現(xiàn)。在幼兒時期,腦電波頻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見到θ波,到10歲后才出現(xiàn)明確的α波;在嬰兒時期,腦電波頻率更慢,常見到δ波。此外δ波在成年人極度疲勞時及麻醉狀態(tài)下也可出現(xiàn)。

    癲癇患者,腦電圖可出現(xiàn)棘波、尖波、棘慢綜合波等,棘波的時程在80ms以下,幅度為50-150μV。尖波的時程為80-200ms,幅度為100-200μV。棘慢綜合波指的是棘波后跟隨出現(xiàn)一個慢波,慢波時程達200-500ms;一般棘慢綜合波出現(xiàn)時,多數(shù)為每秒3次左右(圖10-47)。在皮層具有占位性病變(腫瘤等)的區(qū)域,即使病人外于清醒狀態(tài)時,亦可引出θ波或δ波。因此,臨床上可以借這些腦電波改變的特點,并結合臨床資料,來診斷癲癇或探索腫瘤的所在部位。

    腦電圖正常波形與癲癇波形的對比

    圖10-47腦電圖正常波形與癲癇波形的對比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