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黿膏

    《中藥大辭典》:黿膏拼音注音Yuán Gāo別名

    黿脂(《淮南萬畢術(shù)》)。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鱉科動物黿脂肪。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黿甲"條。

    功能主治

    張鼎:"摩風(fēng)及惡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黿膏拼音注音Yuán Gāo別名

    黿脂

    英文名Owen, Soft-shelled turtle fat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鱉科動物黿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lochelys bibroni (Owen)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以死魚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黿,背甲長33-47cm,寬32.5-41cm。頭較小,軟吻突極短,僅略凸出吻端,不到眼徑一半。背甲近圓形,被革質(zhì)皮膚,前緣及裙邊光滑無疣,無縱棱。腹甲平滑,后葉較短,幼黿背面嵴棱明顯,裙邊有疣粒。四肢不能縮入殼內(nèi)。內(nèi)側(cè)3指、趾具爪,蹼發(fā)達,有櫛狀膚褶及腹棱;尾短,不露出裙邊。背面橄欖色,具黃色斑點,腹面白色。幼黿生活時帶黃色。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毒。主風(fēng)癩;惡瘡;頑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涂摩。

    各家論述

    張鼎:摩風(fēng)及惡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別名萬年、小羊芋。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塊節(jié)風(fēng)仙花莖基部膨大的節(jié)。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莖節(jié)的膨大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生......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 Cǎo別名毛尖茶、野洋芋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串鈴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切段曬干。秋后花萎謝后挖根,洗凈,切片......
  • 《中藥大辭典》:側(cè)子拼音注音Cè Zǐ別名即子(《本經(jīng)》),荝子(《說文》),荝(《太平御覽》)。出處《雷公炮炙論》來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子根之小者。性味辛,熱,有毒。①《吳普本草》:“神農(nóng)、岐伯:有大毒?!阿凇秳e錄》:“味辛,大熱,有大毒。......
  • 《中國藥典》:側(cè)柏葉拼音注音Cè Bǎi Yè別名扁柏、香柏、柏樹、柏子樹英文名CACUMEN PLATYCLADI來源本品為柏科植物側(cè)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Franco 的干燥枝梢及葉。多在夏、秋二季采收......
  • 《全國中草藥匯編》:側(cè)耳別名北風(fēng)菌、蠔菌、雜蘑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側(cè)耳Pleurotus ostreatus (Jacq. ex Fr.) Quel.,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生闊葉樹的樹干上。分布于河北、山西、云南。藥理作用菌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