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第一節(jié) 血漿蛋白質

    血漿蛋白是血漿中最主要的固體成分,含量為60~80g/L,血漿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用不同的分離方法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不同的種類。最初用鹽析法只是將血漿蛋白分為白蛋白和球蛋白,后來用分段鹽析法可細分為白蛋白、擬球蛋白、優(yōu)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等組分。用醋酸纖維薄膜電泳法可分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5條區(qū)帶,而用分辨力較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脈電泳法則可分為30多條區(qū)帶。用等電聚焦電泳與聚丙烯酰胺電泳組合的雙向電泳,分辨力更高,可將血漿蛋白分成一百余種。目前臨床較多采用簡便快速的醋酸纖維薄膜電泳法,所獲得的血漿蛋白種類及正常含量見表10-1。

    表10-1 血漿蛋白的種類、生成部位、主要功能和正常含量

    血漿蛋白種類生成部位主要功能正常含量
    (克/100毫升血漿)白蛋白肝臟維持血漿滲透
    壓、運輸、營養(yǎng)3.8-4.8α球蛋白α1球蛋白主要在肝臟運輸1.5-3.0α2球蛋白β球蛋白大部分在肝臟運輸γ球蛋白主要在肝外免疫纖維蛋白原肝臟凝血0.2-0.4

    近年來已知的血漿蛋白質有二百多種,有些蛋白質的功能尚未闡明。將其中主要的血漿蛋白質含量及功能歸納如表10-2。

    表10-2 血漿蛋白各組分的名稱、濃度及生物學活性

    名稱符號正常血漿中濃度(毫克/100毫升)生物學活性白蛋白:前白蛋白PA/Pre-AL28-35結合甲狀腺素白蛋白AIb4,200±700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運輸、營養(yǎng)α1球蛋白:α脂蛋白(HDL)aLP217-270磷酯、甘油三酯、膽固醇、脂溶性維生素的運輸α1酸性糖蛋白α1AGP75-100又稱乳清類粘蛋白、感染初期活性物質,抑制黃體酮α1抗胰蛋白酶α1AT210-500抗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運鈷胺素蛋白Ⅰ與維生素B12結合運皮質醇蛋白TSC5-7運輸皮質醇甲胎蛋白AFP0.5-2.0×10-3?α2球蛋白:α2神經氨酸糖蛋白C1s I24±10抑制補體第一成分C1s(C1s酯酶抑制物)酯酶的抑制物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1-2和甲狀腺素(T4)結合α2HS糖蛋白α2HS?炎癥時被激活銅蘭蛋白CP27-63有氧化酶活性,與銅結合,參與銅的代謝,急性時權反應物凝血酶原5-10參加凝血作用α2巨球蛋白α2M200±60抑制纖溶酶和胰蛋白酶,活化生長激紗和胰島素,也可和其它低分子物質結合,急性時相反應物膽鹼酯酶ChE1±0.2水解乙酰膽堿縛珠蛋白(結合珠蛋白)Hp100(30-190)和Hb結合血管緊張素原使血管收縮,升高血壓;促進醛固紅細胞生成素酮分泌促進RBC生成α2脂蛋白(VLDL)α2Lp28-71(隨年齡性別而異)運輸脂類(主要是甘油三酯)、脂溶性維生素和激素β球蛋白:β脂蛋白(LDL)βLp219-340(隨年齡性別而異)運輸脂類(膽固醇、磷脂等)脂溶性維生素、激素運鐵蛋白Tf250±40運輸鐵、抗菌、抗病素運血紅素蛋白Hpx80-100與血紅素結合C反應蛋白CRP<1.2與肺炎球菌的C多糖起反應運鈷銨素蛋白Ⅱ與維生素B12結合纖溶酶原Pm30±2有纖溶酶活性纖維蛋白原Fib350(200-00)凝血因子Ⅰ,急性時相反應物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247±87抗體活性,分泌型抗體免疫球蛋白DIgD3(0.3-40)抗體活性免疫球蛋白EIgE0.033反應素活性(0.01-0.13)免疫球蛋白MIgM146±56抗體活性免疫球蛋白GIgG1280±260抗體活性

    血漿蛋白質多種多樣,各種血漿蛋白有其獨特的功能,除按分離方法分類外。目前亦采用功能分類法??煞譃橐韵?類:①凝血系統(tǒng)蛋白質,包括12種凝血固子(除Ca2+外)。②纖溶系統(tǒng)蛋白質,包括纖溶酶原、纖溶酶、激活劑及抑制劑等。③補體系統(tǒng)蛋白質。④免疫球蛋白。⑤脂蛋白。⑥血漿蛋白酶抑制劑,包括酶原激活抑制劑、血液凝固抑制劑、纖溶酶抑制劑、激肽釋放抑制劑、內源性蛋白酶及其他蛋白酶抑制劑。⑦載體蛋白。⑧未知功能的血漿蛋白質。

    血漿蛋白質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血漿蛋白質絕大部分由肝臟合成。除γ球蛋白由漿細胞合成,內皮細胞合成少量血漿蛋白質外。

    2.血漿蛋白質為分泌型蛋白質。在與肉質網結合的多核糖體(pllyribosome)上合成,分泌入血漿前經歷了剪切信號肽、糖基化、磷酸化等翻譯后修飾加工過程,成為成熟蛋白質。

    3.血漿蛋白質幾乎都是糖蛋白,含有N-或O-連接的寡糖鏈。僅白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和C-反應蛋白等少數(shù)不含糖。糖鏈可參與血漿蛋白分子的三級結構的形成,具有多種功能。

    4.各種血漿蛋白質都具有其特征性的循環(huán)半衰期。

    5.許多血漿蛋白質有多態(tài)性(polymorphism)。多態(tài)性指在同種屬人群中,有兩種以上,發(fā)生頻率不低于1%的表現(xiàn)型。最典型的是ABO血型物質。此外,α1抗胰蛋白酶、結合珠蛋白、鐵轉運蛋白、血漿銅藍蛋白等都顯示多態(tài)性。研究血漿蛋白多態(tài)性對遺傳學及臨床醫(yī)學均有重要意義。

    6.當急性炎癥或組織損傷時,某些血漿蛋白水平增高。這些血漿蛋白被稱為急性期蛋白質(acute phaseprotein)。包括C反應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2酸性糖蛋白及纖維蛋白原等。急性期蛋白在人體炎癥反應中發(fā)揮一定作用。

    血漿蛋白的主要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靠血漿白蛋白,因其含量多而分子小,血漿膠體滲透壓的75~80%由它維持。

    2.調節(jié)血漿pH值,維持酸堿平衡。血漿蛋白的等電點大部分在pH4~6,血漿中蛋白多以負離子形式存在,以

    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Pr表示血漿蛋白)形式構成血漿中的緩沖對。

    3.運輸 血漿蛋白中許多組分具有運輸功能,可送輸營養(yǎng)物質、代謝物、激素、藥物及金屬離子等。

    4.凝血和抗凝血作用。各種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在減少出血,防止循環(huán)阻塞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5.免疫作用,抵御感染。主要靠抗體和補體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