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薊根7截(各長1寸,又名刺芥),白礬1兩(細研),麝香當門子7豆許。
用不沾土大瓜蔞1個,割下蓋子,并不去瓤,入大薊根并礬、當門子在內(nèi),用篦子左攪7遭,卻安蓋子在上,以鹽1合,和土為泥固濟,陰干,用炭火煅,候透赤便住,直候冷,打去泥,細碾為末,取一半為散,一半以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腸風瀉血。
每日空心將大薊苗煎湯,調(diào)下半錢匕,至日午、臨臥,又煎大薊苗酒下10丸。服2-3日便住。須是吃得3-5個瓜蔞,永去根本。
斑蝥1枚,黑豆7粒(生芽者)。
上為丸,如綠豆大。
瘰疬,一切結核。
每服5丸,茶清下;小兒1丸。
烏頭1兩,附子1兩(2味去皮臍,為末,用醋1升,煎盡為度;又入好酒1升再煎,成膏后,入諸藥),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分,細辛(去苗葉)1分,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分,人參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桂(去粗皮)1分,干蝎(炒)1分,木香1分,乳香(研)1分,草豆蔻(去皮)1分,硇砂(研)1分,胡桐淚1分,檳榔(銼)1分,膩粉1分,不灰木1分。
上將15味為末,入2味膏子內(nèi)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傷寒壞病。
每服10丸,如陽盛,研牛黃、膩粉,水下;如陰盛發(fā)厥,心胸結痞,煎柳枝湯下。
白礬丸
好礬石1兩,附子1兩。
上為末,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痔瘡下血,及新產(chǎn)漏下。
白礬丸(《普濟方》卷二九八)。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薊根7截(各長1寸,又名刺芥),白礬1兩(細研),麝香當門子7豆許。
制法用不沾土大瓜蔞1個,割下蓋子,并不去瓤,入大薊根并礬、當門子在內(nèi),用篦子左攪7遭,卻安蓋子在上,以鹽1合,和土為泥固濟,陰干,用炭火煅,候透赤便住,直候冷,打去泥,細碾為末,取一半為散,一半以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風瀉血。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將大薊苗煎湯,調(diào)下半錢匕,至日午、臨臥,又煎大薊苗酒下10丸。服2-3日便住。須是吃得3-5個瓜蔞,永去根本。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圣濟總錄》卷一二六:大效丸處方斑蝥1枚,黑豆7粒(生芽者)。
制法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瘰疬,一切結核。
用法用量每服5丸,茶清下;小兒1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六《圣濟總錄》卷二十九:大效丸處方烏頭1兩,附子1兩(2味去皮臍,為末,用醋1升,煎盡為度;又入好酒1升再煎,成膏后,入諸藥),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分,細辛(去苗葉)1分,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分,人參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桂(去粗皮)1分,干蝎(炒)1分,木香1分,乳香(研)1分,草豆蔻(去皮)1分,硇砂(研)1分,胡桐淚1分,檳榔(銼)1分,膩粉1分,不灰木1分。
制法上將15味為末,入2味膏子內(nèi)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壞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如陽盛,研牛黃、膩粉,水下;如陰盛發(fā)厥,心胸結痞,煎柳枝湯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九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圣濟總錄》卷一四三:大效丸別名白礬丸
處方好礬石1兩,附子1兩。
制法上為末,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瘡下血,及新產(chǎn)漏下。
用法用量白礬丸(《普濟方》卷二九八)。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圣濟總錄》卷一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