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小兒乳哺失宜,冷熱不調(diào),熱沖上膈,冷歸下焦,致虛實(shí)不等,水谷不化,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泄利,夾積則變?yōu)橄铝∧撗?。蓋居常脾胃最在調(diào)適也。
當(dāng)歸 木香 白術(shù)(各半兩) 沉香 白芍藥 人參 蓬莪術(shù) 縮砂仁(各二錢(qián)半)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送下,量?jī)捍笮〖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