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 備用成方五

    作者: 雷豐

    小柴胡湯∶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脅痛脈弦,瘧發(fā)寒熱,及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等證。

    柴胡 半夏 黃芩 人參 甘草

    加姜、棗,煎服。

    豐按∶此方專治寒熱往來,邪在少陽之瘧也。倘惡寒甚者,兼太陽也,宜加羌活。發(fā)熱甚者,兼陽明也,宜加葛根。

    景岳木賊煎∶凡瘧疾形實氣強,多濕多痰者,宜此截之大效。

    木賊草 小青皮 制濃樸 制半夏 檳榔 蒼術

    水煎露一宿,于未發(fā)之先二時溫服。能飲者,酒煎最妙。

    豐按∶此方用木賊,取其入肝經(jīng)氣分,蓋肝與膽相表里,故可通治瘧疾,喜其輕能升散,空能發(fā)汗,即太陽之余邪未盡者,亦可用之,較柴胡更為穩(wěn)耳。

    嚴氏清脾飲∶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赤澀,脈來弦數(shù)。

    青皮 濃樸 柴胡 黃芩 制半夏 草果仁 茯苓 白術 甘草

    加姜煎。一方加檳榔。瘧不止加酒炒常山、烏梅。

    豐按∶是方,即小柴胡湯加減,減人參之補、大棗之滯,以解少陽往來寒熱之邪。其方不名清膽,而名清脾者何也?蓋因近世稱瘧為脾寒,其脾受寒而作瘧者,亦屬不少,故加濃樸溫其脾胃,苓、術輔其中州,更加草果、青皮,祛其瘧邪,而脾自得清肅,故曰清脾。其存小柴胡法者,良由瘧不離乎少陽之意耳。

    麻杏甘石湯∶治溫瘧,先熱后寒。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

    水煎服。

    豐按∶《集解》謂此方,以治溫瘧。不知溫瘧系冬令伏邪,發(fā)于夏令,陽氣大泄之時,麻黃辛散,豈可用乎?如體實壯熱無汗而喘者,只宜暫用,否則不可輕試,慎之慎之!

    柴平湯∶治濕瘧,身重身痛。

    柴胡 制夏 黃芩 人參 濃樸 蒼術 陳皮 甘草

    加姜、棗,煎服。

    藿香平胃散∶治胃寒腹痛嘔吐,及瘴疫濕瘧。

    藿香 制夏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加姜、棗,煎服。

    太無神術散∶治感山嵐瘴氣,憎寒壯熱,一身盡痛,頭面腫大,瘴瘧時毒。

    藿香 石菖蒲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水煎,溫服。

    豐按∶以上之方,治濕瘧、瘴瘧之證,極為平妥。但柴平湯之人參,必體弱氣虛者,乃可用之,倘不細審而概施之,恐補其氣而阻其邪,病必增劇。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及時氣疫癘,嵐障鬼瘧,腮腫毒痢,諸瘡斑疹。

    人參 茯苓 枳殼 桔梗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薄荷 甘草

    加生姜三片,煎服。

    豐按∶此方非但主治傷寒疫癘鬼瘧等證,而嘉言每以治痢,亦屢奏功。

    豐遇瘧痢兩兼之證,用之更有神效,誠良方也。

    截瘧七寶散∶治實瘧久發(fā)不已,鬼瘧、食瘧皆治之。

    常山(酒炒) 草果(煨) 青皮 陳皮 檳榔 濃樸(姜制) 甘草

    等分。用酒水各一杯煎好,以紗蓋之,露一宿,于當發(fā)之早,面東溫服。

    局方常山飲∶瘧久不止者,用此截之。

    常山(火酒炒,二錢) 草果(煨,二錢) 檳榔(一錢) 烏梅(二個) 知母(一錢) 貝母(去心,一錢)

    加生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

    子和常山散∶治痰瘧神效。

    常山(一兩) 甘草(二兩五錢)

    上為細末。水煎,空心服之,取吐。

    豐按∶常山之功,在乎祛痰截瘧,其性猛烈,體稍虛者,不可遽用。

    鱉甲飲∶治瘧久不愈,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白術 黃 川芎 白芍 檳榔 草果 濃樸 陳皮 鱉甲 甘草

    等分。姜三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

    四獸飲∶治瘧病胃虛,中挾痰食。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陳皮 制夏 草果 烏梅

    加姜、棗,煎服。

    豐按∶前方用 、術、烏梅,此用參、術、烏梅,皆是補中兼收,非體虛久瘧,切弗輕試。

    追瘧飲∶截瘧甚佳。凡血氣未衰,屢散之后,而瘧有不止者,用此截之,已經(jīng)屢驗。

    何首烏 當歸 青皮 陳皮 柴胡 半夏 甘草

    井水河水合煎。

    何人飲∶截瘧如神。凡氣血俱虛,久瘧不止可服。

    何首烏 人參 當歸 陳皮 煨生姜

    水煎八分,于發(fā)前二、三時溫服之。

    休瘧飲∶此止瘧最妙之劑。若汗散既多,元氣不復,或以衰老,或以弱質,而瘧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此化暴善后之第一方也。

    人參 白術 何首烏 當歸 炙甘草

    煎七分,食遠服。

    豐按∶以上三方,皆景岳治瘧之劑。揆其用意,在乎少陽。觀其治實瘧者,每以木賊;治虛瘧者,不離首烏、當歸。蓋木賊疏肝透邪,歸、烏滋肝養(yǎng)血,肝與膽相為表里,其意在少陽者,可想而知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