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書名的最后一個字是“論”,大家也別小看了這個字。論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一個與經相對應的概念。所以,要搞清楚論,必須首先搞清經。
“經”是什么?經就是經典。中醫(yī)有中醫(yī)的經典,道家有道家的經典,佛家有佛家的經典。這個經典意味著什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門學問里最權威的東西。經典產生的時代,往往就是這門學問最成熟的年代。這與現代科學的發(fā)展模式是不同的。經典的這樣一個特性決定了我們要研習這門學問,就得依靠它,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而經典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作者。經典的作者是很講究的,像佛家這門學問,只有釋迦牟尼所講述的那些著作能夠稱經,其他后世的這些著述統(tǒng)統(tǒng)不能稱經。儒家的學問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述,或孔子刪定的詩、書、禮、易能夠稱經,而后世的那些同樣也不能稱經。經典作者的這樣一個特殊性,使我們發(fā)現,他們都是這門學問的開山祖師,只有開山祖師的東西才能稱經。開山祖師亦稱圣人,像儒家這門學問,只有孔子能稱圣人。所以,孔子又被稱為“大成至圣先師”,而孔子以后的人統(tǒng)統(tǒng)不夠圣人的條件,要稱的話,最多勉強稱作亞圣、或后圣,亞于圣人、后于圣人。
那么,上述的這些圣人,上述的這些經典的作者滅度以后,后人便要對這些經典進行詮釋,進行發(fā)揮,這些對經典進行詮釋和發(fā)揮的著述就稱之為論。所以說論是與經相對的概念,沒有經就沒有論。我們從手頭的這部書叫論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是詮釋和發(fā)揮經典的著述。上述這個關系清楚后,我們就會發(fā)現,在中醫(yī)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把造論的作者當成了醫(yī)圣,反而作經的黃帝、岐伯沒有稱圣。這個現象當然有它的原因,張仲景對中醫(yī)的貢獻太大了,他于危難之中拯救了中醫(yī),中醫(yī)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到今天,張仲景是功不可沒的。正是張仲景的這個功績,他被越稱為醫(yī)圣,他的論亦成了經。但是,作為張仲景自己,他是很謙虛的,他并沒有把他的著作叫《傷寒雜病經》,這一點他要比后世的皇甫謐、張介賓高明。
有關經論的上述涵義,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個關系來說明,那就是“體”與“用”。經為道之體,論為道之用。經以言體,論以明用。沒有體不行,如果我們沒有強健的身體,那一切的理想都會落空。所以,體是基礎,沒有它不行。同樣,用也很重要,有體而無用,那這個體的意義怎么體現出來?我們光有強健的身體,卻不去發(fā)揮作用,那么這個身體有什么意義呢?還不是臭皮囊一個!
因此,體與用、經與論就是這么一種關系。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要學好中醫(yī),經必須讀,論也必須讀,而《傷寒雜病論》呢?《傷寒論》是一部經論合一的中醫(yī)典籍。它既具有經的一面,又具有論的一面,它既言體,又明用。就是這么一部著作,大家看應不應該讀?應不應該把它作為依靠處?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書名的最后一個字是“論”,大家也別小看了這個字。論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一個與經相對應的概念。所以,要搞清楚論,必須首先搞清經。
“經”是什么?經就是經典。中醫(yī)有中醫(yī)的經典,道家有道家的經典,佛家有佛家的經典。這個經典意味著什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門學問里最權威的東西。經典產生的時代,往往就是這門學問最成熟的年代。這與現代科學的發(fā)展模式是不同的。經典的這樣一個特性決定了我們要研習這門學問,就得依靠它,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而經典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作者。經典的作者是很講究的,像佛家這門學問,只有釋迦牟尼所講述的那些著作能夠稱經,其他后世的這些著述統(tǒng)統(tǒng)不能稱經。儒家的學問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述,或孔子刪定的詩、書、禮、易能夠稱經,而后世的那些同樣也不能稱經。經典作者的這樣一個特殊性,使我們發(fā)現,他們都是這門學問的開山祖師,只有開山祖師的東西才能稱經。開山祖師亦稱圣人,像儒家這門學問,只有孔子能稱圣人。所以,孔子又被稱為“大成至圣先師”,而孔子以后的人統(tǒng)統(tǒng)不夠圣人的條件,要稱的話,最多勉強稱作亞圣、或后圣,亞于圣人、后于圣人。
那么,上述的這些圣人,上述的這些經典的作者滅度以后,后人便要對這些經典進行詮釋,進行發(fā)揮,這些對經典進行詮釋和發(fā)揮的著述就稱之為論。所以說論是與經相對的概念,沒有經就沒有論。我們從手頭的這部書叫論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是詮釋和發(fā)揮經典的著述。上述這個關系清楚后,我們就會發(fā)現,在中醫(yī)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把造論的作者當成了醫(yī)圣,反而作經的黃帝、岐伯沒有稱圣。這個現象當然有它的原因,張仲景對中醫(yī)的貢獻太大了,他于危難之中拯救了中醫(yī),中醫(yī)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到今天,張仲景是功不可沒的。正是張仲景的這個功績,他被越稱為醫(yī)圣,他的論亦成了經。但是,作為張仲景自己,他是很謙虛的,他并沒有把他的著作叫《傷寒雜病經》,這一點他要比后世的皇甫謐、張介賓高明。
有關經論的上述涵義,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個關系來說明,那就是“體”與“用”。經為道之體,論為道之用。經以言體,論以明用。沒有體不行,如果我們沒有強健的身體,那一切的理想都會落空。所以,體是基礎,沒有它不行。同樣,用也很重要,有體而無用,那這個體的意義怎么體現出來?我們光有強健的身體,卻不去發(fā)揮作用,那么這個身體有什么意義呢?還不是臭皮囊一個!
因此,體與用、經與論就是這么一種關系。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要學好中醫(yī),經必須讀,論也必須讀,而《傷寒雜病論》呢?《傷寒論》是一部經論合一的中醫(yī)典籍。它既具有經的一面,又具有論的一面,它既言體,又明用。就是這么一部著作,大家看應不應該讀?應不應該把它作為依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