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害利》 破故紙

    作者: 凌奐

    一名補(bǔ)骨脂

    〔害〕此性燥助火,凡病陰虛火動(dòng),陽道妄舉,夢遺尿血,小便短澀,及目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結(jié),內(nèi)熱作渴,火升嘈雜,濕熱成痿,以致骨乏無力者,皆忌服。能墮胎。孕婦忌。

    〔利〕辛溫,入腎大腸。興陽事,止腎泄,固精氣,止腰疼。暖則水臟固,壯火益水之要藥也。

    〔修治〕出南番者色赤,嶺南者色黑。九月采,以酒浸一宿濾出。以東流水浸三日夜,蒸之三時(shí),干用。一法以鹽同炒過,曝干用。又有童便人乳浸,或胡桃肉拌用等法。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shí)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jiān)缙谑中g(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gè)。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shí)、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