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害〕其氣芳香,惟性本燥熱,病屬血燥有熱,而崩帶遺濁者,皆當忌之。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忌用。
〔利〕補腎扶脾胃,溫中進飲食,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辛能開散,使郁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
〔修治〕出嶺南,形如棗核,取仁鹽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筆頭,兩頭尖,長七八分。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害〕其氣芳香,惟性本燥熱,病屬血燥有熱,而崩帶遺濁者,皆當忌之。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忌用。
〔利〕補腎扶脾胃,溫中進飲食,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辛能開散,使郁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
〔修治〕出嶺南,形如棗核,取仁鹽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筆頭,兩頭尖,長七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