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論曰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夫小腸之脈,絡(luò)心循咽,下膈抵胃,陰陽和平,水谷入胃,小腸受之,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今熱氣厥逆,膀胱移熱于小腸,胃之水谷,不得傳輸于下,則令腸膈塞而不便,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大抵心胃壅熱,則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藥,當(dāng)求其本而治之。
治小腸熱脹,口糜生瘡,柴胡澤瀉湯方
柴胡(去苗) 澤瀉 陳橘皮(浸去白焙) 黃芩(去黑心) 枳實(麩炒) 旋復(fù)花 升麻芒硝(別研各三兩) 生地黃(一升)
上九味,除芒硝外,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下芒硝末半錢匕攪勻,食后溫服。
治口糜生瘡,久不瘥,及心脾中熱,乍發(fā)乍退,大青丸方
大青(去根)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 苦參(銼各三分) 黃連(去須) 生干地黃(焙) 升麻(各一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熟水下,日二服。
治口糜生瘡,久不瘥,大黃散方
大黃( 灰火煨銼) 甘草(炙銼) 黃柏(炙銼各一兩) 密陀僧(研) 滑石(研各一分)
上五味,搗研為散,每用一錢匕,綿裹含,有涎即吐。
治口糜生瘡,升麻丸方
升麻 黃連(去須) 黃柏(炙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各一兩)
上四味,將上三味,搗羅為末,次研杏仁如膏,煉蜜三兩,以藥末并杏仁膏,合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治大人小兒,口糜生瘡,紫金散方
黃柏(蜜涂慢火炙令紫色半兩) 訶黎勒(一枚煨熟去核) 麝香(研) 膩粉(研各少許)
上四味,搗研為散,再同研勻,每用半錢許,糝瘡上。
治口糜生瘡,大黃湯方
大黃(銼一兩) 芒硝(研) 黃連(去須) 黃柏(炙各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入蜜半匙,酥少許,細呷含咽治口糜生瘡,痛不得食,甘草丸方
甘草(一寸炙赤色) 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研) 黃連末(一分)
上三味,搗研為末和勻,每服綿裹如杏仁大,含化咽津。
治口糜生瘡,柴胡湯方
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細含咽之。
治口糜生瘡,黃柏散方
黃柏(蜜涂炙干去火毒) 白僵蠶(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爆蠶絲絲斷出火毒)
上二味等分,搗為細散,糝瘡及舌上,吐涎。
治口糜生熱瘡,杏仁餅子方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十四枚別研細) 膩粉(一錢)
上二味,和研勻如膏,每餅如錢眼大,鉛丹為衣,先用鹽湯漱口,含一餅,涎出即吐。
治口糜生瘡,大黃蜜煎方
大黃(一兩切如指頭大)
上一味,以蜜煎五七沸,候冷取出,每含一塊咽津。
治口瘡糜爛,生蜜涂方
蜜(生使)
上一味,頻用涂瘡上,三五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