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總錄》 口吻瘡

    論曰口吻瘡者,其瘡發(fā)于唇吻之間,疼痛微腫,濕爛有汁,世名燕口,又名肥瘡,此由脾胃有熱,隨氣熏發(fā),上攻于口唇,與津液相搏所致。

    治口吻瘡,芎 丸方

    芎 (二兩) 白芷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甘草湯下,不拘時。

    治口吻生瘡,亂發(fā)灰散方

    亂發(fā)灰 黃連(去須) 故絮灰(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上四味,搗研為散,再研勻,不拘多少,敷瘡上,日三五次,以瘥為度。

    治口吻瘡,久不瘥,麝香散方

    人中白(研) 麝香(研各一錢)

    上二味再研勻,涂瘡上。

    治口吻瘡,楸木皮敷方

    上取楸木白皮濕貼之,日三五度瘥。

    治口吻瘡,葵根散方

    上取經年葵根一握,燒作灰,研為散敷之。

    治口吻瘡,楊木汁涂方

    上取楊木嫩枝,放鐵上燒取汁涂之,日三五上瘥。

    治口吻瘡,檳榔散方

    上用白檳榔燒灰,細研為散敷之,日三五度。

    治口吻瘡,馬齒莧汁涂方

    上搗馬齒莧取汁涂之。

    治口吻瘡,烏金散方

    上取蜣螂三枚,燒灰細研為散敷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