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論曰口吻瘡者,其瘡發(fā)于唇吻之間,疼痛微腫,濕爛有汁,世名燕口,又名肥瘡,此由脾胃有熱,隨氣熏發(fā),上攻于口唇,與津液相搏所致。
治口吻瘡,芎 丸方
芎 (二兩) 白芷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甘草湯下,不拘時。
治口吻生瘡,亂發(fā)灰散方
亂發(fā)灰 黃連(去須) 故絮灰(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上四味,搗研為散,再研勻,不拘多少,敷瘡上,日三五次,以瘥為度。
治口吻瘡,久不瘥,麝香散方
人中白(研) 麝香(研各一錢)
上二味再研勻,涂瘡上。
治口吻瘡,楸木皮敷方
上取楸木白皮濕貼之,日三五度瘥。
治口吻瘡,葵根散方
上取經年葵根一握,燒作灰,研為散敷之。
治口吻瘡,楊木汁涂方
上取楊木嫩枝,放鐵上燒取汁涂之,日三五上瘥。
治口吻瘡,檳榔散方
上用白檳榔燒灰,細研為散敷之,日三五度。
治口吻瘡,馬齒莧汁涂方
上搗馬齒莧取汁涂之。
治口吻瘡,烏金散方
上取蜣螂三枚,燒灰細研為散敷之。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論曰口吻瘡者,其瘡發(fā)于唇吻之間,疼痛微腫,濕爛有汁,世名燕口,又名肥瘡,此由脾胃有熱,隨氣熏發(fā),上攻于口唇,與津液相搏所致。
治口吻瘡,芎 丸方
芎 (二兩) 白芷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甘草湯下,不拘時。
治口吻生瘡,亂發(fā)灰散方
亂發(fā)灰 黃連(去須) 故絮灰(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上四味,搗研為散,再研勻,不拘多少,敷瘡上,日三五次,以瘥為度。
治口吻瘡,久不瘥,麝香散方
人中白(研) 麝香(研各一錢)
上二味再研勻,涂瘡上。
治口吻瘡,楸木皮敷方
上取楸木白皮濕貼之,日三五度瘥。
治口吻瘡,葵根散方
上取經年葵根一握,燒作灰,研為散敷之。
治口吻瘡,楊木汁涂方
上取楊木嫩枝,放鐵上燒取汁涂之,日三五上瘥。
治口吻瘡,檳榔散方
上用白檳榔燒灰,細研為散敷之,日三五度。
治口吻瘡,馬齒莧汁涂方
上搗馬齒莧取汁涂之。
治口吻瘡,烏金散方
上取蜣螂三枚,燒灰細研為散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