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科補要》 第十六則·接骨論治

    作者: 錢潢

    接骨者,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于舊位也。凡骨之斷而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破而散亂,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xù),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皆賴乎手法也。或皮肉不破者,骨若全斷,動則轆轆有聲。如骨損未斷,動則無聲?;蛴辛阈菙」窃趦?nèi),動則淅淅之聲,后必潰爛流膿。其骨已無生氣,脫離肌肉,其色必黑,小如米粒,大若指頭,若不摘去,潰爛經(jīng)年,急宜去凈。如其骨尚未離肉,不可生割,恐傷其筋,俟其爛脫,然后去之。治法∶先用代痛散煎湯熏洗,將其斷骨拔直相對,按摩平正如舊,先用布條縛緊,又將糕匣木板修圓綁之,又將布條纏縛,再將杉籬環(huán)抱外邊,取其緊勁挺直,使骨,仍照前法。二、三月間,換綁數(shù)次,百日可痊。凡人斷臂與斷膊,斷腿與斷 ,綁法相同,治分上下?;蛴闷骶?,與形體相得,隨機變化可也?;蚪顢嗾?,難續(xù)。蓋筋因柔軟,全斷則縮于肉里,無用巧之處也;若斷而未全,宜用續(xù)筋藥敷之,內(nèi)服壯筋養(yǎng)血湯可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