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傷寒六七日,已經(jīng)發(fā)汗,而復下之,土敗胃逆,膽木壅遏,以致胸脅滿結,小便不利,煩渴不嘔,往來寒熱,但頭上汗出,此上熱中寒,外顯少陽陽明之郁沖,內隱太陰厥陰之滯陷。宜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黃芩,清相火而降煩熱,牡蠣、栝蔞,消滿結而解煩渴,姜、甘,溫中而培土,桂枝疏木而達郁也。
若得病六七日,脈遲而浮弱,外惡風寒,手足溫暖,是太陽中風,欲傳太陰之藏也。醫(yī)反二三下之,敗其胃氣,不能飲食,而少陽不降,脅下滿痛,筋脈不榮,頭項強直,土濕木遏,小便不利,面目身體悉發(fā)黃色。此陰盛陽虛,膽胃郁沖,肝脾滯陷,一與柴胡湯,寒瀉肝脾,清氣愈陷,后必下重。
凡渴而飲水即嘔者,便是太陰濕旺,柴胡湯不中與也。飲水嘔者,食谷必噦,以其胃氣之敗也。
【57】柴胡桂枝干姜湯 七十四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兩干姜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熬,二兩甘草炙,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