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漱水不欲咽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陽明病??谠?。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目】朱肱曰。此必有頭疼身熱之癥。若病患無表癥。不惡寒熱。胸腹?jié)M。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為有瘀血。必發(fā)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抵當(dāng)湯。

    王肯堂曰。此癥屬陽明。凡內(nèi)有熱者欲飲水。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熱在經(jīng)而里無熱也。陽明經(jīng)氣血俱多。經(jīng)中熱甚。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

    張介賓曰。凡陽明病??谠?。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熱在經(jīng)而里無熱也。必將為衄。不可與涼藥。蓋飲水一癥。本以內(nèi)熱甚而陽毒甚者。最為相宜。若似乎止宜于實邪。不宜乎虛邪也。不知虛癥亦有不同。如陽虛無火。其不宜水不待言也。其有陰虛火盛者。元氣既弱。精血又枯。多見舌裂唇焦。大渴喜冷。三焦如焚。二便秘結(jié)等癥。使非藉水。何以濟急。故先宜以冰水解其標(biāo)。而繼以甘溫培其本。水藥兼進。無不可也。其有內(nèi)真寒。外假熱。陰盛格陽等癥。察其元氣。則非用甘溫。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則些微辛熱。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則但將甘溫大補之劑?;蛴锚殔O冷凍飲料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熱。而真溫之性。復(fù)下焦之真陽。是非用水而實亦用水之意。余用此活人多矣。妙甚。惟是假熱之癥。癥雖熱而脈則微??陔m渴而便不閉者。

    此而欲水。必不可與。若誤犯之。其敗泄元陽。為害不小。

    喻昌曰。口中干燥與渴異。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陽明氣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

    陽明之脈起于鼻。故知血得熱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荔彤曰。如陽明病。表熱汗自出。則胃燥。而開竅之口亦必燥。然但欲漱而不欲咽。此則胃中之血。隨熱上行。所以言必衄也。此雖為陽明熱盛之變。然血既溢而衄。則非亡津液。而胃陰絕可知。即衄后未可定其必解。而熱勢已泄。胃實自未必成矣。

    【綱】仲景曰。無表癥。不寒熱。胸腹?jié)M。唇燥??诟?。漱水不咽。小便多。此為瘀血。必發(fā)狂。輕者桃仁承氣湯。重者抵當(dāng)丸。

    【目】楊士瀛曰。唇燥口干。血癥類有之。必欲取水不灌漱也。然漱水而不咽何哉。蓋渴者。

    易為飲。陽熱入里。胃中液干。患不與水耳。惟夫上焦瘀血。下焦蓄血。乘肺若燥??拾Y獨無。是以漱而不欲咽也。漱水條例。惟血癥有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