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朱肱曰。傷寒有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之氣。于外迎之。無不得汗也。其法。用薪火燒地。良久。掃去火??梢运疄⒅?。取蠶砂、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蓚?cè)手濃。上加席。令病患臥。溫覆之。夏月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乃用溫粉撲止。移上床。最得力者。蠶砂、柏桃葉也。無蠶砂、單桃葉亦可。用糠麩乃助添令多耳。不用亦可。傷氣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
劉完素曰。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寒邪中經(jīng)。腠理致密。內(nèi)滲則無汗。無汗之由有數(shù)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于里?;蛩媰?nèi)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傷寒無汗。
則腠理致密也。風中衛(wèi)。則腠理開而自汗。寒中營。則無汗。腠理閉也。本條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麻黃湯癥。太陽中風脈浮緊大青龍癥。及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若頭痛鼻干不得汗。脈浮無汗而喘。與剛痙無汗。是數(shù)者。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其邪行于里而無汗者。邪氣內(nèi)傳。不外熏發(fā)。經(jīng)所謂陽明病無汗身發(fā)黃。及發(fā)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癥者。與夫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是數(shù)者皆邪行于里而無汗者也。
楊士瀛曰。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客于表。則皮毛閉密。故無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fā)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目】柯琴曰。此兩條脈癥相同。而異者。上條外不惡寒。內(nèi)不煩躁耳。發(fā)于陽者七日愈。八九日不解。陽氣重可知。脈緊無汗。發(fā)熱身疼。麻黃癥未解。仍與麻黃。只微除在表之風寒。而不解內(nèi)擾之陽氣。發(fā)煩目瞑??芍柦j(luò)受傷。必逼血上行而衄。不得汗解。必從衄解。太陽中風汗出脈緩者。中于鼓動之陽風。此汗不出而脈緊者。中于凜冽之陰風。風令脈浮。浮緊而沉不緊。與傷寒陰陽俱緊之脈有別。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緊者。麻黃湯主之。不發(fā)汗。因致衄。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不得眠。
【目】鰲按。脈緊無汗。本當發(fā)汗。以泄陽氣。若不發(fā)汗。致陽氣內(nèi)擾。而陽絡(luò)受傷。因而成衄。
則陽邪即從汗解矣。故既衄即不當用麻黃再發(fā)汗。故仲景既于他條言已服麻黃微除而仍致衄。此又恐人衄后再汗。故特提明以見衄家不可再發(fā)汗也。若身無汗而自衄者愈。正言陽從衄泄之故。脈急緊四句。正言既衄復汗之變。其變見于額與目者。以太陽脈起目內(nèi)上額故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目】鰲按。風傷衛(wèi)分者。皮毛閉而無汗。不得以本條之無汗為傷寒也。蓋以太陽脈自絡(luò)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本條風邪。乃自風池入。不上干于腦。故不言頭疼。而下行脊背。故但見項背強KTKT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緩。發(fā)熱惡寒。無汗煩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癥者。
大青龍湯主之。
【目】張從正曰。寒有重輕。傷重。脈陰陽俱緊而身疼。傷輕。脈浮緩而身重。亦有初時脈緊漸緩。初時身疼漸不疼者。當用活看。然脈浮緊者。身必疼。脈浮緩者。身不疼。中風傷寒皆然。
無少陰癥者。仲景正因少陰亦有發(fā)熱惡寒無汗煩躁之癥。雖與大青龍癥同。然彼則法當溫補。不得與麻黃。必細審其所不用。然后不失其所當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目】張兼善曰。此以虛實分別剛?cè)嵋病?/p>
【綱】仲景曰。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目】劉完素曰。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若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膚之狀。則又久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