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干姜(辛熱) 黃連(苦寒) 黃芩(苦寒)人參(甘溫)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日卒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干姜(辛熱) 黃連(苦寒) 黃芩(苦寒)人參(甘溫)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日卒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