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舌鑒》 霉醬色苔舌總論

    作者: 張登

    霉醬色苔者.乃夾食傷寒.一二日間即有此舌.為寒傷太陰.食停胃腑之證.輕者苔色亦薄.雖腹痛.不下利.桂枝湯加橘、半,枳、樸.痛甚加大黃.冷食不消加干姜、濃樸.其苔色濃而腹痛甚不止者.必危.舌見醬色.乃黃兼黑色.為土邪傳水.證必唇口干燥大渴.雖用下奪.鮮有得愈者.

    純霉醬色舌(圖缺)

    舌見霉色.乃飲食填塞于胃.復為寒邪郁遏.內(nèi)熱不得外泄.濕氣熏蒸.罨而變此色也.其脈多沉緊.其人必煩躁腹痛.五七日下之不通者.必死.太陰少陰氣絕也.

    中霉浮濃舌(圖缺)

    傷寒不戒葷膩.致苔如醬餅浮于舌中.乃食滯中宮之象.如脈有胃氣.不結(jié)代.嘴不尖.齒不燥.不下利者.可用枳實理中湯、加姜汁炒川連.若舌苔揩去復長仍前者.必難救也.

    霉色中黃苔舌(圖缺)

    舌霉色中有黃苔.乃濕熱之物郁滯中宮也.二陳加枳實、黃連.若苔干黃.更加酒大黃下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劉宋、雷學所著
  •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