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陽明胃絡(luò)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少陽嘔苦小柴胡.胸中有熱黃連候.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嘔后渴五苓散.汗后虛煩竹葉湯.梔子豆豉尤堪啖.有物無聲謂之嘔.即海藏東垣所謂干嘔是也.然干嘔癥亦不同.有因太陽自汗而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表而干嘔者.小青龍湯主之.有因水氣在里而干嘔者.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陰下利而干嘔者.姜附湯主之.有因厥陰吐沫而干嘔者.吳茱萸湯主之.大抵干嘔與嘔吐不同.宜分別治之.小青龍湯桂麻草.半夏細辛芍藥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棗湯中用大棗.芫花大戟甘遂好.干嘔脅痛宜煎服.伏飲停痰醫(yī)莫少.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能解痛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