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汗生于血而釀于氣,譬之釜水騰沸,氣蒸為露也。少陰病,氣虛血寒,但有厥逆而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血之所以不上溢者,氣斂之也。氣根于水,強發(fā)其汗,瀉其陽根,衛(wèi)虛不斂,營血失統(tǒng),上走七竅。未知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最為難治。以陰盛于下,陽盛于上,下之陰盛,故見厥逆,上之陽盛,故見血脫。血中溫氣,絕根外亡,則陽竭矣。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汗生于血而釀于氣,譬之釜水騰沸,氣蒸為露也。少陰病,氣虛血寒,但有厥逆而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血之所以不上溢者,氣斂之也。氣根于水,強發(fā)其汗,瀉其陽根,衛(wèi)虛不斂,營血失統(tǒng),上走七竅。未知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最為難治。以陰盛于下,陽盛于上,下之陰盛,故見厥逆,上之陽盛,故見血脫。血中溫氣,絕根外亡,則陽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