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梵天花

    《中藥大辭典》:梵天花拼音注音Fàn Tiān Huā別名

    三角楓、三合楓(《植物名實圖考》),藕頭婆(《廣州植物志》),犬跤跡、犬跤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頭(《福建民間草藥》),五龍會、粘花衣、假棉花(《閩東本草》),野棉花、野棉桃(《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地棉花、八大錘、七姐妹(《江西草藥》),山棉花、棉花腎、狗腳跡、紅野棉花、野木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烏云蓋雪(《廣西中草藥》)。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梵天花全草。夏、秋采,去根,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路邊、荒坡或灌叢中。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產(chǎn)廣東、福建,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約1米,枝條密生星狀短柔毛。葉互生,長2~7厘米,寬1~6厘米,通常3~5深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裂片倒卵形或菱形,頂端1枚裂片于基部收縮變窄,邊緣有小鋸齒?;ㄒ干紊蛏詤采?;副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萼5裂,兩者均被星狀毛;花瓣5。粉紅色,橢圓形,基部連合與雄蕊管合生:雄蕊合生,花絲連合成管狀,花藥紫紅色;雌蕊1,花柱先端10裂,紅色。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厘米,分果丬5,具鉤狀刺毛?;ㄆ谙闹炼尽?/p>性狀

    干燥全株長20~50厘米,莖粗約3~7毫米,圓柱形,棕褐色,幼枝暗綠色至灰青色;質(zhì)堅硬,纖維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葉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綠色,微被毛;幼葉卵圓形。蒴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鉤刺,果皮干燥厚膜質(zhì)。

    化學(xué)成分

    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溫。"

    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味淡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毒。治痢疾,瘡瘍,風(fēng)毒流注,毒蛇咬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風(fēng)損。"

    ②《福建民間草藥》:"祛風(fēng)除濕,消炎解毒。治風(fēng)毒流注,瘋狗咬傷。"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消炎消腫,涼血解毒。主治痢疾,腹瀉,癤腫,狂犬病,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毒流注:梵天花四兩,羊肉八兩。酌加酒水各半燉三小時服,日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毒蛇咬傷:梵天花鮮葉搗爛,浸米泔水洗之,以渣敷傷口。(《褐建中草藥》)

    ③治痢疾:梵天花三至五錢,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梵天花拼音注音Fàn Tiān Huā別名

    三角楓、三合楓、香港野棉花、犬跤跡、犬跤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頭、五龍會、粘花衣、假棉花、地棉花、八大錘、干下槌、小桃花、小癡頭婆、鐵包金、烏云蓋雪、野棉花、山棉花、棉花腎、紅野棉花、小號山棉皮、野木棉、攔路虎、狗腳跡。

    英文名Herb of Procumbent Indian Mallow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rena procumbens L.[U.sinuat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全草,洗凈,除去雜質(zhì),切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小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梵天花 小灌木,高約80cm。枝平鋪,小枝被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4-15mm,被絨毛;托葉鉆形,長約1.5mm,早落;下部的葉輪廓為掌狀3-5深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圓形而狹,長1.5-6cm,寬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蘆狀,先端鈍,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具鋸齒,兩面均被星狀短硬毛,上部的葉通常3深裂?;▎紊蚪厣?,花梗長2-3mm;小苞片長約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狀毛;萼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長,卵形,尖頭,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花瓣長10-15mm;雄蕊柱無毛,與花瓣等長。果球形,直徑約6mm,具刺和長硬毛,刺端有倒鉤。種子平滑無毛。花期6-9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诳諘绲睾蜕允a蔽的環(huán)境生長,也可在肥沃或貧瘠的地方生長。但在土質(zhì)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ㄆ谳^長,由夏季延至秋季,應(yīng)選擇第一批開花的成熟飽滿果實留種。于春季3-4月播種育苗,將種子均勻撒播到苗床上,覆土2cm,播后蓋草、澆水。幼苗出土后,于早、晚逐步揭去蓋草,當(dāng)苗高15cm,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移植。幼苗適當(dāng)帶上,每穴栽2-3株。種后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當(dāng)具2-3片真葉時,追稀薄氮肥。定植后如遇天早,應(yīng)在早晚澆水,并插樹葉遮蔭。成活后,每季度除草追肥1次,并進行培土。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全株長20-50cm;莖粗3-7mm,圓柱形,棕黑色,幼枝暗綠色至灰青色;質(zhì)堅硬,纖維性,木部門色,巾心有髓。葉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全暗綠色,微被毛;幼葉卵圓形。朔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破毛茸和倒鉤刺,果皮干燥厚膜質(zhì)。

    化學(xué)成分

    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

    歸經(jīng)

    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甘;苦;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消熱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泄瀉;痢疾;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風(fēng)毒流注;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毒流注: 梵天花四兩,羊肉八兩。酌加酒水各半燉三小時服,日一次。 (《福建民間草藥》)②治毒蛇咬傷: 梵天花鮮葉搗爛,浸米泔水洗之,以渣敷傷口。 (《福建中草藥》)③治痢疾: 梵天花三至五錢,水煎服。 (《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風(fēng)損。

    2.《福建民間草藥》:祛風(fēng)除濕,消炎解毒。治風(fēng)毒流注,瘋狗咬傷。

    3.《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消炎消腫,涼血解毒。主治痢疾,腹瀉,癤腫,狂犬病,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藥大辭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別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