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世醫(yī)得效方》 便毒

    作者: 危亦林

    治便毒內(nèi)蘊熱氣,外挾寒邪,精血交滯,腫絞疼痛。

    辣桂川大黃白芍藥澤瀉牽牛(炒,取末)桃仁(去皮炒。各一分)甘草(半分)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食前,日二服。先小便快,熱從小便出,后大

    治便毒腫結(jié),因敗精搏血留聚而成。立效。(方見前。)

    便毒初發(fā)用此。

    穿山甲(酒浸,炙焦,二兩)天花粉(酒浸一宿,焙)白芷當(dāng)歸甘草舶上茴香(炒)白牽牛(炒)延胡索(擦去皮)南木香(各一兩)青木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食前服。不飲,南木香煎湯服。

    疏利小便,以泄敗精。蔥二根煎湯調(diào)下。(方見大方科傷暑類。)

    治便毒腫聚,內(nèi)消神妙。(方見前。)

    治便毒熱證,大便不通。(方見大方科積熱類。)

    治便毒,體虛氣閉,大便不通,加大黃少許煎,食前服。(方見大方科諸氣類

    治便毒已消,內(nèi)托,可常服。(方見前。)

    治毒潰時,用白芨、沒藥、乳香、血竭為末摻,效。

    又方治便腫痛。

    雄黃乳香(各二分半)黃柏(一分)上為末。分作兩服,以新水調(diào)敷,自平。

    又方治便毒初發(fā),以生姜一大塊,米醋一合,姜蘸醋磨取千步峰泥,敷作處,即效。

    (灸便毒法∶用細草或軟篾,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手掌盡處橫文量起,通三節(jié)至指盡則住大,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